《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22年第3期目录

2022-10-27 作者:《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摘  要:《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22年第3期目录

关键词:国际社会科学杂志;杂志社

  

从日常生活伦理看发展与治理 

  编者前言(责任编辑:舒建军) 

  社会发展:新挑战与新议题 

  英伦观察:新冠肺炎疫情、生命健康与公共治理评析 

  作者:赵秀荣,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瑞士日内瓦大学外聘研究员。研究兴趣为英国医疗社会史,中西历史比较研究。著有《近代早期英国社会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西方医疗社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等专著、教材。Email: zhaoxr@ruc.edu.cn 

  内容提要: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全球各地民众的生活与生命安全。本文分析2021年英国学术期刊、下院报告、报刊和权威网站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研究和报道,重点考察疫情对公众生命健康与生活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疫苗研发与分配、经济、社会生活)以及对政府治理举措的反思。结论是:应对疫情及由此引发的个体生命健康与生活稳定的差异,与公共治理水平相关。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的各国各地区应重视如下方面:个体民众对于公共卫生资源易获取性体系的建设的意义,应让他们更积极地参与生活维系相关的经济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以及通畅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体系的建设。各国各地区需要共同努力,因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独走出大流行病的困境。 

  新方向还是新变局:发展社会学的再出发 

  作者:何健,博士,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发展研究。在《社会学研究》《社会》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研究。Email: hejian1022@126.com 

  李可,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研究。 

  内容提要:20世纪80年代,社会学在发展研究中的地位似乎在逐步下降。这种下降与全球经济环境的显著变化一致。“华盛顿共识”至少在三个方面标志着与早期有关发展的学术研究不同的急剧转变。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流行病加剧全世界各地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现状使人们认识到,无论是病毒性危机还是金融危机,或者两者兼而有之,都会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产生影响。为了让社会学研究在未来继续成为一种重要的声音,社会学工作者必须通过与其他思想、学习和认识方式的接触而进行变革。 

  生态文明——从应急到兴起 

  作者:大卫·柯藤(David Korten),生活经济论坛(Living Economies Forum)共同创始人兼总裁,《YES!》杂志董事会名誉主席,罗马俱乐部成员,斯坦福大学商学研究生院博士,曾任哈佛商学院教授,目前致力于全球扶贫事业,著有多部著作,包括《当公司统治世界》《大转折:从帝国到地球共同体》《新经济议程:华尔街独立宣言》《改变故事》《改变未来:活生生的地球的生活经济》等。作者网页:davidkorten.org 

  内容提要: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科学告诉我们,现在要抚平人类对地球造成的潜在不可逆转的损害,只剩下不到十年的时间。而地球是人类生存和福祉所依。这是一种非常紧迫的紧急状态。我们的家园在燃烧,我们必须行动起来,而所需的这一应急行动,取决于制度的转变。主要任务是过往帝国残存的失败制度必须让位于创建应急的新制度,以支持人类履行其独特责任和实现自身潜能。人类可行的未来有赖于文化、制度、技术和基础设施的转型,而我们不能等待这一转型,必须在社会和环境崩溃之前采取行动。我们现在就必须竭尽所能行动起来,开启通向新的文明转型性兴起的大门。   

  〔王  俊译〕    

   

  不平等与社会政策溶解 

  美国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研究前沿及其启示——基于《美国社会学评论》近十年文献的分析 

  作者:王修晓,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组织社会学、社会不平等。Email:wangxiuxiao@outlook.com 

  朱斌,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分层与流动。 

  苗大雷,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通讯作者,研究方向为组织社会学、社会不平等。 

  内容提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平等在短时间内快速扩大,引发一系列社会政治后果。基于对《美国社会学评论》近十年文献的全面梳理,本文系统考察了造成这种现象背后的复杂原因和作用机制。新自由主义思潮主导对雇佣双方权力博弈带来完全不同的后果:一方面,经济金融化和全球化、股东导向和管理主义,使得前1%高收入人群的财富大幅增长;另一方面,去工会化、技术变迁带来的替代效应,以及亲劳工政党和公共政策的缺席,显著降低了工人的集体行动和谈判能力。加上种族、移民和性别等传统变量不平等效应的延续,共同扭曲了美国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当前中国收入不平等总体稳定,由于公共部门相对庞大且国家意志更为独立,可以借鉴美国案例的教训,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积极缩小贫富差距,推进共同富裕。 

  皮凯蒂之问——观念、历史与不平等研究 

  作者:张潇爽,政治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师资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为:历史政治学、政治学理论、中国政党与政治、观念史与当代政治经济思潮。Email:zhangxiaoshuang@hotmail.com 

  内容提要:不平等是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学科的热点议题。托马斯·皮凯蒂持续关注这一领域。在《21世纪资本论》的基础上,他的近作《资本与意识形态》试图推进不平等研究。皮凯蒂认为,资本收益率超过经济增长率是经济不平等的根源,但分化的关键在于政治与意识形态的结合使得西方收入和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底层失去改善其不平等境况的机会。在“皮凯蒂之问”的观念史考察中,西方学界的不平等探讨或排斥政治权力而放任资本权力,或批判资本权力而寄望政治权力,“单线批判”与“二元对立”使经济与社会科学在“富人经济学”和“穷人政治学”之间摇摆。中国“共同富裕”概念的出发点是共同体的福祉,落脚点是对资本与权力的双线批判。可以此为契机,与全球“不平等”研究进行理论对话,明晰其对国际社会科学的意义。 

  新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回潮:社会政策及其变化 

  作者:高和荣,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为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政策,著有《风险社会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等。Email: hrgao@126.com 

  王瑞新,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领域为社会保障理论、福利国家。 

  内容提要:在2015年以来右翼氛围浓郁的西方政治中,新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回潮值得关注。本文考察了两者作为当今最强势的两支政治力量及其结合体对社会政策整体走向的影响。尽管新自由主义给全球社会造成了严重不良后果,但它对社会政策的影响依然稳固,甚至有强化之势。各式民族主义的回潮则对国家与地方产生了不同层次的社会政策影响,其民族民粹主义的形式正在蔓延。伴随代表政党崛起,一系列反全球化、反难民、反建制的“反对”主张登堂入室。近期最吸引人的景象是,看似根本对立的新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却形成了价值观相通的默契联盟。这种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异军突起,给欧美社会政策增添了危险。    

  

  社会转型与社会保障 

  数字时代的社会保障——应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新挑战和机遇 

  作者:多米尼克·拉沙勒(Dominique La Salle),国际社会保障协会(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Association)社会发展部主任。 

  格列塔·卡托切蒂(Greta Cartoceti),国际劳工组织(ILO)专业事务官。 

  内容提要:数字技术如今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这些技术正在产生全新的经济部门。例如,数字平台以很低的成本瞬间让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相匹配,从而创造新的需求和新的机会。然而与此同时,数字平台也打破了传统的雇主—雇员关系,将工作碎片化为一系列的任务,从而改变工作的性质。本文考察了社会保障机构如何才能利用这些机会并应对新兴数字经济带来的挑战。为此,本文首先列举我们预期社会保障可以发挥的作用,然后考察数字经济是如何支持或者阻碍社会保障发挥这些作用的。      

  〔王爱松译〕          

  战后日本生命历程的制度化、标准化与弹性化 

  作者:张龙龙,早稻田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社会学系讲师,北京社会管理研究基地研究人员。研究领域为家庭社会学、生命历程理论和国际移民研究。代表作有Zhang L, “Immigration and Settlement of the Children of Japanese War Orphans Left Behind in China: Policy Development, Family Strategy and Life Cour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19 (2)(2022)等。Email: longlong0904@bjut.edu.cn 

  内容提要:二战结束后日本在教育、就业、医疗保险、年金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社会制度改革,“高度经济成长”期间(1955—1973)建立起“日本型社会体系”。在该体系的影响下,生命时间的儿童和青少年、成年、老年阶段区分明确。日本社会实现了生命历程的制度化,并产生两种标准的生命历程模式:“就社”男性与专业主妇。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伴随日本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尤其是女性的生命历程出现明显的弹性化,专业主妇模式在日本社会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社会理论与方法 

  曼纽尔·卡斯特的网络社会与权力理论 

  作者:邓万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社会学)博士、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发展社会学,研究成果发表在《社会》《天津社会科学》等刊物。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    Email: wchdeng@163.com 

  内容提要:曼纽尔·卡斯特是世界著名社会学家,他在网络社会学、信息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享誉世界。网络社会与权力是曼纽尔·卡斯特学术生涯中的两个重要关注点。本文以卡斯特网络社会及其相关主题的研究为纬,以其权力研究为经,构建对卡斯特的网络社会与权力理论的分析框架。在这一分析框架下,本文先分析了卡斯特在网络(信息化)经济与权力、网络社会与权力、认同、文化与权力、传播(通信)网络与权力等方面的论述,然后阐述了其关于网络社会的权力理论建构。    

  品味区分、享乐欲望与亲密关系:当代消费社会学三题 

  作者:孙宇凡,爱丁堡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政治经济学与历史社会学,研究成果发表在《社会学评论》《清华社会学评论》《社会发展研究》等期刊,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等转载。        Email:syf_1991@163.com 

  内容提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消费社会学成长迅速,发展多元,尤其体现结构、文化与日常实践三大取向。本文综述的出发点是三大取向各自的代表作——布尔迪厄的《区分》、坎贝尔的《浪漫伦理与现代消费主义精神》和泽利泽的多本专著。通过总结布尔迪厄的品味区分命题、坎贝尔的享乐欲望命题和泽利泽的亲密关系命题,本文对后续学界如何围绕这三个命题进行理论与经验的同步重建作了分析。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张晶)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