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军事化指的是“军事进程”,是在经济、文化和环境的交织过程中实现的。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研究军事化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非军事化。本文讨论20世纪全球范围内的军事化问题,重点考察越南军事化的环境史。1975年后越南对军事化的反应较为复杂,构成了当代越南经济复苏的重要背景。
关键词:越南;军事化;战争;军事基地;美国;景观;工业园区;土地;研究;炸弹
作者:大卫·比格斯(David Biggs),现任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授。2004年获华盛顿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09—2010年在哈佛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2011年获富布赖特学者奖(越南)。2004年起历任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助理教授、副教授,2019年起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东南亚史、环境史、科技史等,研究侧重于历史上的人类干预活动,如公共工程建设和战争等破坏性行动。
导言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战争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呈指数级增长。战争的“足迹”(footprints)会持续几十年甚至数百年。一战西线的堑壕战和1945年广岛原子弹爆炸等事件,摧毁了大片农村和城市空间,这些土地也因此有了新的用途。同样,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刺激了军事基地、新型武器、有毒化学品和其他技术的出现。各国需要面对军事化的环境遗产,军事用地的改造和修复由此成为一项全球性产业。本文将讨论20世纪全球范围内的军事化问题,重点考察越南军事化的环境史。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越南受战争的影响最大,投放在越南中部高地、柬埔寨和老挝境内的炸弹数量超过二战时期投放炸弹的总吨数。1975年后,越南对军事化的反应较为复杂,构成了当代越南经济复苏的重要背景。
1970年,我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是一名海军工程师,在一艘驻扎在越南海岸的新式航母上服役。我在越南的军事基地出生、长大,后来在美国读书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多越南难民。所以,我对与军事和越南有关的话题很感兴趣。最初,我的计划是研究美国史,但最终转向了环境政治。于是我去了越南,学习越南语,爱上了这个拥有三千年历史的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所了解的越南史比美国史要多得多。20世纪60年代的战争使越南的地貌发生了巨变,许多地方遭到狂轰滥炸,部分山区直到20世纪90年代依然寸草不生。越南的基础设施很差,当地无法开发战后废弃的土地。可见,战争引发的问题非常复杂,构成了越南的历史遗产。于是,我所著的《战争的足迹:越南的军事化景观》(Footprints of War:Militarized Landscape in Vietnam)一书,重新探索这个国家被战争造成的环境遗产。
关于“军事化”的解读
军事化(militarization)指的是“军事进程”(military processes),是在经济、文化和环境的交织过程中实现的。这是一个新术语,研究者常用这一术语来谈论“军事进程”的程度。事实上,即便是普通人的生活也深受军事化的影响。例如,越南电子电信公司(Viettel)由越南军队控制,是越南最大的公共电信公司。1945 年,越南军队组建了第一批负责无线电电信的工作队。借助从法国殖民政府获得的设备,工作队迅速建立起了无线电和电信网络,范围从越南北方的河内一直到南方的西贡(今胡志明市)。可见,在1945年的越南国家结构中,军事和电信早已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经历了几十年的法国殖民统治后,电信对增强越南国家凝聚力至关重要。另一个例子,是1972年后越南在西贡美军基地的基础上建立起工业园区。这一废弃的美军基地规模庞大,可以容纳两万人,里面建有机场,而基地的轮廓就是现在的工业园区。美军在战争期间占用越南乡村的土地,建起军事基地。战争结束和美军撤离时,越南军队接管了这些军事基地。但由于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越南军队一直控制着这些地方,原本生活在这些地方的人并未拿回属于自己的土地。即便是在战争中受到污染的土地或者军方收回的无主地,也由国家判定其性质,规定如何利用。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由军队占领的土地经常被转移,用作后军事时代的工业用途。
我所著的《战争的足迹:越南的军事化景观》一书的另一个术语,是“landscape”(景观)。这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将其翻译成其他语言是相当复杂的。越南语译成“”(风景)一词,这并不是好的译法。“land-scape”源自荷兰语,包括land(陆地)和view(视野)、shape(地形地貌)几方面的内涵。landscape是一个奇怪的术语,因为它不仅仅指地理意义上的土地,还包括人们对它的认知和理解。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个术语看作是一个物质—符号学(material-semiotic)的概念。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下使用这个词。战争结束后,越南有些地方没有人愿意居住,可能是因为那里有化学废料,但更重要的是人们害怕那里有鬼魂。我们在讨论军事化、分析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时,这种景观是很重要的。因此,我提出了“军事化景观”(militarized landscapes)的概念。
为什么要让研究议题上有些敏感的军事化问题?人们可能会怀疑你的动机,甚至猜测你的身份。仅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研究军事化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非军事化(demilitarization)。当今世界大多数人生活在局部冲突之中,强国之间可能爆发大规模战争。这是一种可怕的生活方式,更何况我们还面临着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等更为紧迫的问题。因此,为了促进世界和平和非军事化,历史学家需要研究军事化的历史。
20世纪的军事化
20世纪见证了化工产业和军事用途的结合。1917年,英国科学家亚历山大·芬德利(Alexander Findlay)出版了《煤焦油的宝藏》(The Treasures Of Coal Tar)一书。以往人们没有意识到煤焦油的重要性,而科学家则设法利用这种常见的煤产品,研发出一种叫做TNT的烈性炸药。于是,化工公司在一战的军事需求中诞生。战争结束后,制造TNT的公司必须开辟民用市场以维持运作,他们便向建筑公司推销这些产品。再举一例,德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研制的化学品——催泪弹,能让人落泪,但不致命。战争结束后,人们开始考虑这些东西是否有其他用途。大约十年后,一群经历过一战的美国老兵对政府感到愤怒,到华盛顿游行,要求政府支付他们应得的款项。华盛顿特区警方忌惮这些退伍军人,便向化工公司购买催泪弹,用来驱散这些游行的退伍军人。这是警察使用军事化学品的开端。在美国,这叫“警察的军事化”。二战期间,美国化工公司杜邦(Du Pont)研发的杀虫剂可以除去人身上的虱子,杀死致病的蜱虫,拯救了数百万士兵的生命。与此同时,20世纪40年代纳粹德国政府对法本(Farben)公司进行了调查,试图获得能够杀死犹太人的化工产品。法本公司配合政府,将民用杀虫剂浓缩成一种杀人的气体。1945年后,世界军事化进一步加速。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还在太平洋地区进行氢弹核试验。日本人对此非常警惕,担心辐射会影响金枪鱼等鱼类的繁衍。日本电影人本多猪四郎(Ishiro Honda)拍摄的《哥斯拉》(Godzilla),就讲述了核毁灭的故事。
如今,军事化景观在世界各地非常普遍。以美国为例,爱德华空军基地是加州最大的军事基地,建在加州沙漠干涸的湖床上,配备了很长的跑道,航天飞机曾在那里降落。基地规模庞大,也给波音、SpaceX等航天公司提供了活动场地。在我看来,类似的军事化景观不会消失,它们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一部分,这种趋势已经全球化。事实上,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网络空间景观,最初也是一个军事项目。图1是1980年10月美国国防部搭建的网络位置图,图中的方块是美国主要的军事基地。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军方开始建立网络,保障战时能将信息迅速传送到各个军事基地。1980 年,罗纳德·里根总统决定将军方网络商业化。后来,该项目由瑞士的一个非营利组织接手,演变成今天的万维网。
越南战争中的军事化
美国人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为“越南战争”,而越南人称之为“美国战争”。越南在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战争,有的甚至可追溯至三千年前,但越南战争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目前为止世界历史上最后一场“总体战”(total war)。随着20世纪60年代战争局势的恶化,美国在越南投入了除核武器以外的所有武器,越南由此成为常规战争的试验场。在这个与中国广东面积接近的国家,美军在十年内投放的炸弹数量比一战、二战的炸弹投放总量还要多。图2是越南及周边地区遭受轰炸的强度示意图,黑点代表美军的轰炸活动。可以看到,遭受炸弹袭击的不仅是越南,还有老挝、柬埔寨。无限制的轰炸意味着这是一场总体战,越南所有人,特别是平民、妇女,都深受影响。1975年后,越南战争成为战争史研究的重要内容。1994年,越南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美国也从1994年起陆续公布了90%的越战军方档案。当然,每场战争都有不为人知的方面,美国政府公开的档案并不完整。
我并不打算叙述完整的越南战争史,而是研究某个特定地区的战争经历,并考察那里的环境。我选择的是位于越南中部的顺化,在法国人到来之前,那里是越南末代王朝的都城。胡志明在顺化度过了他的青年时代,南越总统吴庭艳也是顺化人。我很关注以顺化为代表的越南中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越南是一个狭长的国家,9000万人中大约有7500万人生活在沿海的一小片土地上,历史上的战争对沿海地区的争夺非常激烈。
我发现,越南的军事化景观是多层次的。在考察越战遗迹时,我曾见到一个建在山口处的日本碉堡,约建于1940年,19世纪时是越南王朝的军事哨所。根据历史记载,15世纪中叶,中国明朝的军队曾与越南王朝在该地发生激烈的冲突。许多卷入现代战争的地方也涉及古代战争,这是一个军事化的重要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上的冲突为未来的冲突创造了条件。再比如,我考察的一个美国军事基地,在历史上曾经先后是法国和日本的军事基地。17、18世纪时那里是越南的主要钢铁产区,冶炼钢铁产生了大量有毒的废弃物,土地因此荒芜,法国人建起了简易机场。这种荒地和军事占领的关系往往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在越南部分地区甚至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还有,在阅读档案的过程中,我惊奇地发现,美国关于越南的档案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而非1954年或1960年。事实上,美国对越南的轰炸早在二战就开始了。那时美国人并不轰炸皇宫,而是试图轰炸铁路和工业用地,这体现了二战时美国人对越南的认知。可见,早在越南战争之前,军事化就是一种层层叠加的过程。
战争结束后,越南面临着如何处理战争遗产的问题。1972 年,南越的一个大型美国军事基地关闭,两万名士兵在三周内被疏散,美国人带走了所有的电气设备和工业设备,拆除了很多建筑物,留下了一个“幽灵镇”。十年后,一个美国摄制组来到了这个地方,制作了一部纪录片。片中,那里仍是一片荒地,画面中一个当地妇女在壕沟里采摘空心菜,坦克和军事装备的残骸依然可见。此外,还有看不见的化学痕迹,特别是一种会导致婴儿出生缺陷的化学毒物——橙剂。那里的村民谈论着游荡的幽灵,战争造成的记忆挥之不去。如今,那里变成了一个工业园区,既有战争留下的化学污染,也遭受新工业园区造成的污染。事实上,前军事基地发展成工业园区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现象,如二战或冷战后的德国、俄罗斯等国。民族主义者认为,土地的军事占领既是破坏,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力量,能为工业发展扫清道路。但相关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我们必须考虑这种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这一点也有现实意义。直到今天,军事活动在全球环境变化、全球变暖、有毒废弃物等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中都扮演重要角色。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找到解决冲突的方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注释内容略)
原文责任编辑:梁光严 张南茜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