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枯木禅琴谱》看琴乐的禅学意趣——以空尘和尚自度曲为中心

2025-02-27 作者:陈婕 来源:《美学研究》2024年第4期P46—P60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摘  要:《枯木禅琴谱》是广陵琴派重要的传世曲谱之一,融汇了编撰者空尘和尚的禅学旨趣与琴学艺趣,涵摄琴乐创作原理、琴曲艺术审美、古琴演奏技法、琴史贤圣名录等内容。曲谱共收录32首琴曲,其中7首是其自度曲。空尘和尚精琴理、工度曲、善操缦,常以琴理喻禅。攻琴如参禅,度曲、操缦皆不离心法,其琴风即其禅风之发用流布。从自度曲的名称、拟词等角度入手,通过“度曲旨趣”“指下工夫”“意在指先”“元音之妙”四个面向,可以探寻空尘和尚“以琴说法”的禅学意趣。

关键词:《枯木禅琴谱》;释空尘;度曲;禅趣

作者陈婕,东莞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东莞523083)。

  《枯木禅琴谱》刻印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是清朝末年琴僧释空尘编纂的古琴曲集。该谱一册四函,凡八卷。卷一、卷二奠定了整部琴谱的学理框架。关涉琴乐创作与审美的有《琴德论》《音声论》《琴声十六则》和《著作琴曲要略》;关乎古琴演奏技艺的有《指法纪略》《上琴弦法》《抚琴转弦歌》《指下五忌》《指有二位》《坚护指甲法》《指法》;属琴学资料辑录、整理的有《历代圣贤名录》和《考存琴谱》,前者选录了历史上曾创作琴曲的伏羲、神农、孔子等61位圣贤,后者共收入40种琴谱存目。卷三至卷八是琴曲部分,共收录32首琴曲,其中空尘和尚所创者有7首。此琴谱是广陵琴派最重要的五大传世曲谱中的一种,为其作序、题词者均为文士名流和大德名僧。 

  一、度曲旨趣 

  (一)自度曲 

  释空尘,法号云闲,亦称云磵、云闲上人、云闲道人,又号枯木禅,江苏如皋人。在江苏南通掘港东林禅院出家为僧,后在江南受戒,返回掘港担任东林禅院住持。曾驻锡虎丘等地,云游多方,法脉系临济宗杨岐派下。空尘和尚琴艺高超,曾师从四位老师,其中牧村长老是禅师,赵逸峰是道士,丁绥安和乔子衡是儒生。其弟子黄勉之、再传弟子杨时百、三传弟子管平湖皆琴坛翘楚。其琴学思想兼有儒释道三家特色,间有援引《礼记》《论语》《庄子》《老子》等义理者,但禅学是其底色,普遍体现在其琴学论说及度曲要义当中。 

   唐宋时期禅学兴盛,禅风所及,以琴喻禅者不在少数。宋代之后,琴禅渐至盛行,与之分不开的,则是“琴僧”这个群体。他们有着非常明晰的传承谱系和脉络,其出现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至宋代蔚为大观。北宋百余年间,有一个琴僧系统贯穿其中。他们师徒相传、人才辈出,在琴界占有重要地位。两宋时期,弹琴的僧人多以禅僧为主,不仅诗文冠绝一时,而且在佛学方面有很高造诣。如印素禅师(号普庵,又称普庵禅师)便深谙音以通心之妙用,抚琴是其修禅证道的方式之一。空尘和尚不仅承接广陵琴脉,更是绍续了琴僧这一传统。“自梵僧居月善琴,继以颖师、聪师、维公、义公,咸以琴理喻禅,见于旧简者,不可以数计”, 空尘和尚在《枯木禅琴谱·自序》中历数多位琴僧,指明以琴喻禅在历史上已经有不少践行者,绝非凭空而论。其所收弟子皆为佛门中人,如黄勉之为求得琴学真传,便曾暂入空门拜在空尘和尚门下。 

  空尘和尚常将禅理与琴德相互发明,其在琴学方面的独到见解主要体现在《琴德论》《音声论》《著作琴曲要略》等琴理论说、琴曲解题以及7首自度曲中。这7首自度曲在存见的古琴曲谱中,有5首只见于《枯木禅琴谱》,分别是《独鹤与飞》《云水吟》《枯木吟》《那罗法曲》和《莲社引》。 

   依空尘和尚所言,“审前人制曲命名之义,自可得其意矣”。从其所制作琴曲的命名,也可窥探其意趣。《枯木吟》一曲与《枯木禅琴谱》名称相呼应,空尘和尚又号“枯木禅”,可视为其禅法在琴乐创作上之运用。《云水吟》是空尘和尚自度曲中篇幅最长的一首,该曲自然让人联想起其“游方僧”的行迹。他一生云游四方,曾“携琴访道,历燕、齐、楚、越”等地,与善琴者切磋砥砺,琴艺日臻精妙,渐得琴禅三昧。《独鹤与飞》的曲名当来自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之“冲淡”,即“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空尘和尚性冲和,与此意境甚相契。借此为曲命名,传达了其澹然自适的志趣。《那罗法曲》是空尘和尚自度曲中依据佛教梵呗所创作的一首琴曲。清光绪十四年秋,空尘和尚在北京旃檀寺听喇嘛们齐唱梵呗,被清和之音所触动,第二天再次参访,回去后便将其谱成琴曲。《莲社引》曲调脱胎于《归去来辞》,空尘和尚同时为之拟词。另外两首其来有自:《怀古曲》,又名《怀古吟》《夷旷吟》,有的称之为《怀古引》或者《怀古》,收录在18种琴谱(含《枯木禅琴谱》)中。《思贤操》,又名《思贤》《颜回》,收录在25种琴谱(含《枯木禅琴谱》)中。 

   这7首自度曲中,附(拟)文词的有3首:《怀古曲》(附《怀古词》)、《思贤操》(附《思贤操原词》)、《莲社引》(拟《莲社引词》)。空尘和尚认为曲谱所附(拟)文词的意义在于:“此作者用以达情畅志。旧谱以为歌词可删者,盖琴音幽细,恐为讴吟所蔽。兹以可和入曲调者固存之,即不可和者亦摘刊附借,此文词亦可纾怀抱也。”今举空尘和尚为《莲社引》所拟词:“归去来兮,莲社之乐胡不归?念人生之如寄,况世态之堪悲。步东林之遗迹,慕先贤之可追。幸余生之尚在,觉六十之前非。……入清净室,登解脱门。万法俱寂,一真独存。……匪知止而何定,须静后而能安。道悟元机之妙,禅参钝根之关。萃精神以习静,杜耳目之闲观。守丹炉之真汞,自九转而回还。……浮生若梦能几时?……涵性天以导养,修心地而培耔,居澹泊以明志,发微言而为诗。从此无生顿悟,共返天真更莫疑!”可见在其琴学思想中,融摄了道家和儒家的思想,但其根基在佛学。琴谱中其余的25首琴曲,部分“解题”也能体现空尘和尚琴学的禅学意趣。 

  (二)制曲要略 

  《枯木禅琴谱·音声论》开篇即引《金刚经》原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直叹“其义何其深哉!”可以说,《金刚经》的法义奠定了空尘和尚琴曲创作的根基和旨趣。在《著作琴曲要略》中,他阐明琴曲创作首先要“明题”: 

  著琴曲之要,主先明题。神因题而合调,按节以成句读,须音韵谐叶,无相夺伦。其中连间贯注,缓急跌宕,原无拘执,各出心裁,以赞助之。千变万化,莫非此音,变声转调,悉不雷同。 

   曲贵传神,神以音传,而明题方能得之。不仅作曲如此,弹奏旧曲也“未有不明题神而得之者”。空尘和尚“尝阅《四库全书》内载琴谱数种,分编两类,其《松弦馆》等谱注明山人隐士赏音识曲之著,余则编入乐律部中,是知雅音、乐府自有区别也”。通过《四库全书》中分列的两类古琴曲谱,可知“雅音”和“乐府”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空尘和尚认为作为“雅音”的琴曲,其风格“宜古淡,节奏宜舒简”。而这“古调雅音”,从何得之?须识得源流之别,从悟其源开始。把握了著作琴曲的主题和主旨,用心体会思索,“如临池行文,能于前人用笔、用意诸法领会日久”,“竭其心思耳力,暨诸名师善友讨论”,假以时日,便能抓住制曲的源头和根本,“自然得之心而应之手”。此时,宫商节奏、乐律、工尺、板拍等枝叶之流自然就能繁茂滋盛,乐章便能各出心裁,率性流露,形神兼备。有如诗文之以文字明其义,乐曲则以音声而传其神。“明题”之余,著作琴曲还须明了乐音之所由来: 

  其为音也,出于天籁,生于人心。凡人之情,和平爱慕,悲怨忧忿,悉触于心,发于声,亦即此七音也。因音以成乐,因乐以感情,凡如政事之兴废,人身之祸福,风雷之震飒,云雨之施行,山水之巍峨洋溢,草木之幽芳荣谢,以及鸟兽、昆虫之飞鸣翔舞,一切情状皆可宣之于乐,以传其神,而会其意者焉。是以听风听水可作霓裳,鸡唱莺啼都成曲调。琴具律吕之全,备清浊之应,抑扬高下,尤足传其事物之微妙,故奏其曲更能感人心,而动物情也。 

  人的七情出于心、发乎声而成七音,音声和律则成乐。举凡政事兴废、人身祸福、风雷震飒、云雨施行、山之巍峨、水之洋溢、草木之生发凋敝、鸟兽昆虫之鸣叫飞舞等,一切人事情状、自然风物,都可以通过乐音来宣畅表现,以达到“传其神”“会其意”的效果。所以借清风流水就能够创作“霓裳曲”,凭鸡鸣莺啼便能够谱成曲调。琴乐高妙精微,最能传达事物的微妙之处,用心弹奏更能“感人心”而“动物情”。 

  制曲者的性情也会投射到琴曲创作中。空尘和尚的友人和弟子在为《枯木禅琴谱》作序或题词时,多提及空尘和尚的性情特征。门下弟子钱发荣写道:“云闲开士,抱性澄静,凝情渊旷”,又题词曰:“师兮师兮,更弹而无倦兮,道与神会,纳大千于芥子,尽世事兮包罗”。门人邵鼎为师题词曰:“天涯尚有老诗僧,悟道功深入上乘。和蔼品如冬日暖,孤高性比肃霜凝。”马庆蓉谓云闲上人宅性澹泊、冲和。朱敏文也说:“上人秉志冲淡。”空尘和尚超尘澄明、高古和融、清微澹泊的性情,也体现在其所弹、所作之琴曲中,其琴风也是其禅风的发用流布。 

  二、指下工夫 

  (一)指法用功 

  空尘和尚非常注重弹琴基本功,不厌开示指法要义、落指关键,以及如何运心于指上,犹如参禅者不断于事上磨,彰显渐修、顿悟之功。《枯木禅琴谱》中所记左右手指法共110个,其中右手指法44个,左手指法66个。《指法》开篇即云:“琴之有谱,始自雍门周,其后赵耶利因之。至曹柔作减字法,至今无可变更矣。盖琴之为道,在乎音韵之妙,而音韵之妙,全赖乎指法之细微。故指法之详,各谱悉载。兹以恒用之指法,略注简便,余不悉备矣。”较之广陵派的其他重要琴谱,如《自远堂琴谱》中的《琴学指法》(右手40个,左手71个,共111个)、《五知斋琴谱》中的指法(右手41个,左手66个,共107个)和《蕉庵琴谱》中的指法(右手41个,左手65个,共106个),四者指法数量相当,但《枯木禅琴谱》的解说则简要得多。兹以右手指法“省”为例来看它们的区别(见表1):

  此外,又如右手指法之“如一”“打圆”,左手指法之“放合”“分开”等,也皆类此。在识得指法之外,还需掌握取音的要点。空尘和尚在《枯木禅琴谱·指法纪略》中谈及“甲音”“肉音”“甲肉相半音”这三种取音时说道:“甲音欲脆,肉音欲润,甲肉相半音欲温和清纯兼备为妙。”又在《自序》中说:“盖节奏板拍可以传授,取音用意各随人心。”同时阐述指法与曲谱之间的关系:“至于操缦之雅,在乎传授指法,其指法之妙,又须谱注精详,久久习熟,自可意会神传,达乎礼乐之情矣”,“去杂除繁,体会吟猱,注意指法,一归音韵和平,谐声令节”。空尘和尚在这些地方点明指法在琴道修炼中的重要作用,而其中最为关键者仍然是如何用心。 

  弹琴如参禅,包含渐修、顿悟的工夫。渐中有顿,顿中有渐。空尘和尚特别讲述了弹琴的方法及禁忌:“慢不断,快不乱,一气贯串方妙”,“初学不宜自恃聪明,贪多欲速。多则易忘,速则不达,徒费心思,终难入妙。当恒心坚志,少上多弹,慢对勤学。”指法的研习,是进入琴学、臻于琴道(佛理)的阶梯。退、复、绰、注、抹、勾、剔、挑,是磨炼心性的过程。琴理技法生涩,断然两橛时,就如迷时,渐顿相隔,流于支离;琴心技艺纯熟,浑然天成时,就如悟时,顿渐一如,圆融无间。宗门多以“调弦”譬喻工夫,攻琴者、参禅者应发长远心,不紧不松,不急不徐,久久用功。声色渐无,狂心渐歇,绵绵密密,恬恬淡淡,工夫纯熟,自然水到渠成。 

  (二)琴谱犹语录 

  空尘禅师以“枯木禅”名其琴谱,概有深意。正所谓“琴以谱传,禅从琴寄”。大梅法常禅师有偈曰:“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枯木”之典由此而出。“枯木禅”便出自禅宗临济一脉,唐代黄檗希运禅师以之示学人:“如今末法向去,多是学禅道者,皆着一切声色,何不与我心心同虚空去,如枯木石头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应。”。《五灯会元》卷六《本嵩律师》载“枯木禅”(“婆子烧庵”)公案云: 

  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经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饭给侍。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恁么时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女子举似婆。婆曰:“我二十年只供养得个俗汉!”遂遣出,烧却庵。 

   这落入枯寂的“枯木禅”是一种禅病。三峰法藏禅师曾呵斥“坐禅不看话头”的“枯木禅”(“忘怀禅”)和“若坐中照得昭昭灵灵为自己者”的默照禅为邪禅,并指出“命根难断,不能透脱,多落四禅八定及生五十种阴魔”,皆为识神作怂之故。至大慧宗杲禅师应世,以祖师禅一句话头,当下截断意根,扫空千古禅病。“杀人刀”“活人剑”本是枯木禅的两面,若堕一边,则为入邪道。圆悟克勤禅师曾“示华藏明首座”杀活之机用:“杀人须是杀人刀,活人须是活人剑。既杀得人须活得,既活得须杀得。若只孤单则偏堕也。垂手之际却看方便,勿使伤锋犯手,着着有出身之路。”。空尘和尚“以‘枯木禅’为琴谱命名,取其枯木逢春、真空妙有之意,而琴乐由枯木弦丝遇慧眼巨手而焕发生机类似,都是以死化生,得活泼自性,且具修身助化,宣示大德之功”。德辉和尚在《枯木禅琴谱》的序文中更直接展现以琴参禅之机锋妙用: 

  知公(空尘和尚)操缦卅年,合琴与禅为一致。则所发之音,所订之曲,必有超出声尘之外者矣!且夫枯木,死物也,弃之则日渐朽败,取之仅供一爨耳。忽遇巨眼,知为良材,运以斧斤,施以丹漆,饰以金玉,佩以弦徽。或置诸庙堂之上,或藏诸岩穴之间,无一所处而不当。其发为音声,乃能入性命之微,通造化之妙也。如此,倘所谓大死而后大活者,非欤?抑又思之,木无声也,必张以弦。弦亦无声也,必弹以指。然则此声从木生乎?从弦生乎?从指生乎?质诸云公,请为下一转语。 

  枯木本一死物,不过一燃料而已,若能值具法眼者,将其斫成良琴,经妙手弹出,其音声便“能入性命之微,通造化之妙”,正可谓“大死而后大活”。然而,木头、琴弦本没有声音,须用手指弹拨方能发出乐音,试问这声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木头、琴弦,还是从手指所发?而操缦者、听琴者、度曲者又是谁?诚可谓“枯木琴”公案。琴学之文字谱、减字谱、指法,犹如禅宗之公案、语录,是明心见性的津筏。空尘和尚的“指法要略”就是“标月”之“指”,直捣贼窝,不待一丝拖泥带水。 

  三、意在指先 

   关于学琴因缘及琴派之分说,洪钧记载空尘和尚自述习琴“廿余年,受业琴师者四”。空尘和尚认为,“笔法在帖,笔性在人。琴之浙蜀诸派,笔法也;隐逸等派,笔性也。余所习三十余曲,据依古调,间有增减。但主性情,不标宗旨,期其神游象外,意在指先而已。夫琴者,禁也。禁邪归正,以和人心。故曰:琴者,养性之器也。自传习纷歧,此是彼非,有如聚讼,而圣人制乐之真意晦焉”。又引庄周之语,“虚无澹泊、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也”,指陈操缦“何古何今?鲜有不感人心,返其真而归乎正也。故音声之道,在乎性情,何必泥于古调、新声?使非方寸之间涵养有素,则非失之抗戾,即流于靡曼矣”。除了摒弃流派之争,古调、新声之辩,不拘泥于历史与一时一地之人事之外,较之广陵派其他知名曲谱,空尘和尚的《枯木禅琴谱》琴曲题解也是简明扼要。其点明斯曲来由、音韵特点,撷取曲意、提撕要义、弹奏要害,单刀直入,干脆利落,宛然禅师之杀伐果断,恰如为修学者所指点的方便法门。现以《高山》一曲为例,呈现《枯木禅琴谱》与《五知斋琴谱》之间琴曲“解题”风格的区别(见表2)。 

  余如《圯桥进履》《鸥鹭忘机》《墨子悲丝》《庄周梦蝶》《风雷引》《关雎》《佩兰》《潇湘水云》《渔歌》《捣衣》《塞上鸿》等曲,莫不如此。 

  何谓好琴乐?从习琴的角度来看,可以“轻、松、脆、活、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十六法概括之。空尘和尚推举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循此作“琴声十六则”,一一加以解说。虽大体承续先贤遗说,但也更显约略精到。又直陈“弹琴须省题目”,每一曲都有“宫商节奏,或初奏未叶,数句后方入本调。其中起承转合、变音跌宕、入慢结尾俱要意会。起首之慢要有生发,结尾之宕要有结束”。其“意在指先”之说,从修学次第来讲,有先“作意”之义,是方向、标的,也是方便、助缘。如书法中的笔法与笔性、法帖与书者的关系,需在“性”和“人”(心)上入手,不可逐末舍本。更应在“起意”“起念”处(前)用功,恰如禅宗之看话头,也即观心。操缦过程中,不妨借永嘉禅师“惺惺寂寂,寂寂惺惺”之法细细加以体味。 

  四、元音之妙 

  《枯木禅琴谱·音声论》开篇即是“金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以《金刚经》要义统摄全文,引出关于“音声之道”、元音与心的关系的论说。《音声论》道出了空尘和尚琴学的“心法”,也透露了其以琴喻禅的“心要”。甚至可以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应化非真分品》),即空尘和尚琴学理论和度曲创作的思想依据。 

  音声之道,“实由心为之通,声为之感,气为之调,然后备于物之响应而成也”。圣人制乐即为“倡天地之元音,俾人心一归于正”。此“元音通乎天地有形之外,蕴乎喜怒哀乐之前,生于心而节于外。本无形质,何有古今?……顾大乐和同天地,其化机虽圣贤亦难测度也。至于雅乐元音,须声调翕如,方可成曲。但务除淫哇之声,去杂乱之节,其取音用意,当性静心诚。虽曲有悲欢离合,而音自中正和平”。“雅乐”,即“正音”“元音”,是理想之乐。音本“出于天籁,生于人心”,曲虽有悲欢离合,但若取音用意性静心诚,则音自然“中正和平”。音中正和平,即心中正和平,得其“心源”,合乎中道,故能摄众情而应万机,无丝毫扞格。 

  这里的“元音”,就是音声的本元。“本无形质”,空性是它的本性。因音声性本空,方可作佛事。《维摩诘所说经·菩萨行品》曰:“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佛教音声,乃佛法在娑婆世界之自然流布,此乃音声之妙有。依般若波罗蜜多智慧观照,能趣入音声之实相般若。 

   攻琴如参禅,空尘和尚深谙“琴学三昧”,将琴学作为参禅悟道的方便法门。他在《枯木禅琴谱·自序》中言明:“夫音声者,天地之气也。琴者,乐中之圣也。斫以枯木,系以围丝,圣人之示天下法者,为能修身养性,以助治理也。”音声承载着天地之气,琴乐是乐中的最高典范。琴乐之所以能作为圣人垂示天下的表法,是因为它能助益修身养性,能协和治理天下。“而我教中之蒲团、禅板,何就修身养性之道,体之琴德,奚有二哉?”佛教修行中的蒲团和禅板与琴德之功用没有区别,皆是修身养性之助道资粮。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教人当下自悟心性。《坛经·行由品》云:“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众生耳根最利,作为无形无色之琴乐,可以直指心性,契合禅宗教法。诚如“乾闼婆鼓七宝而舞舍利,无非演说苦空。紧那罗证三昧而弹琉璃,直欲谛听声论”。 

  竹禅和尚光绪十五年的《序》中曾题赠空尘和尚“以琴说法”四字,并称其“深悟琴学,其住世行道,得教外别传之旨。更于琴中音律指法,究竟精妙”。“妙”,是空尘禅师琴学中的一个关键字眼。此“妙”字,也将“枯木禅”盘活了。透过《枯木禅琴谱》,经由元音与心的关系,探寻音声之实相,也是一归于“心法”的过程。此心乃妙明真心,此法在于“妙觉”,有一颗活泼泼的灵明妙觉之心,方有操缦落指、走手时之灵机妙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用此心去度曲、去操缦、去听琴,念念回归不二中道,以臻琴禅一味之境。 

  结语 

  《枯木禅琴谱》呈现了空尘和尚“以琴说法”的禅学意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以说是度曲和操缦的心要。他指出著曲之要“主先明题”,题明而神得、调合、节成、韵谐,乐章自然随心意流淌,千变万化而无相夺伦。明题之余,还须审音之由来、明乐之发用。习琴但主性情、不标宗旨、神游象外、意在指先。“琴者,乐中之圣也。”作为“雅音”的琴乐,是性具中正和平的雅乐元音,此元音的本性即空性。“琴以谱传,禅从琴寄”,《枯木禅琴谱》犹如一则公案,空尘和尚关于度曲要旨、指下工夫、意在指先、音声之道的阐述,恰如禅师之眉毛拖地。攻琴即参禅,以音声入道,是悟入琴禅三昧的不二法门。 

  (本文注释内容略) 

原文责任编辑:莫斌 常达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苏威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