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研究》2024年第2期目录

2024-09-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摘  要:

关键词:

书画 

  “精工”与“雅鉴”的统一:近代以来国画人物画的发展进路 

  摘要:20世纪国画人物画发展所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是精工与雅鉴之间的矛盾,两者的统一也构成国画人物画发展的基本进路。自宋代到清末的中国古代人物画,常为入雅鉴而放弃工、实。近代以来,引进西方造型观念与造型技术又对人物画提出“工”的新要求:从建立在解剖科学之上的求“准”,到以把握特征为基础的求“像”,再到借助透视、光线等视觉原理达到的求“真”,最后“工”被要求上升到一种基于准、像、真的“心理真实”表达。而“写意”“传神”“笔墨”“气韵生动”作为国画人物画雅鉴之对象,则代表着中国绘画独特的审美意趣与价值。在现代“精工”之路上,继承、吸收、融合并发展这种具有中国民族性的审美特征,既是国画人物画已经踏足的一条路径,也是未来值得继续深耕的前景与方向。 

  关键词:精工 雅鉴 民族性 审美精神 人物画 

  作者刘旭光,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上海200444)。 

  山静日长——渐江山水画笔墨章法中的“静” 

  摘要:“静”范畴萌生于中国传统思想的深厚土壤,融汇了古代哲人对于生命本质与永恒时空的深沉思考。历代哲人于“至静”中寻求生命的归宿,以慰藉自由之灵魂。渐江山水画以其遒劲简淡的笔墨、举要删芜的章法,精妙地蕴藉了“静”之内涵。这种对于“静”的追求,既根源于中国传统思想在渐江主体意识中的渗透,也生发于其跌宕起伏的生命历程所塑造的独特心境,置身自然至静,体味宇宙永恒,山水画成为他抒写性灵的重要途径。渐江山水画中的“静”之凝结,通过独特笔墨章法的经营得以彰显,借黄山为对象营造一方“至静”画境,在阒寂的画境中体味生命之本真,对无限永恒进行着形而上的思考,以此传达出自身独特的宇宙体验。 

  关键词:渐江 山水画 笔墨 章法 “静” 

  作者袁青,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北京100732)。 

  图叙天地:汉唐之间丝路绘画所见图像叙事源流 

  摘要:丝绸之路遗存丰富,是古代文明艺术、历史和文学诸多研究领域的重要资料,是探寻欧亚多文明间跨文化、跨地区交流的重要依据。其中的叙事元素更是为我们分析古代文明互动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与阐释可能。集中分析和介绍丝绸之路绘画遗存所见叙事方式及其特点,厘析既往研究所提出的多种图像叙事分类方法,尤其关注文本与图像、世俗与宗教绘画之关系,有助于进一步展现出丝路沿线的文明互鉴。 

  关键词:叙事 图像 丝绸之路 绘画 

  作者赵晋超,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 (上海200092)。 

惠此中国 

  老庄之“道”与中国式审美 

  摘要:中国式审美即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审美取向和追求,其中蕴含着“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的宇宙观、生命观、审美观。在中国式审美的形成过程中,以老、庄为首的道家哲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老子之“道”的体、相、用,到庄子之“道”的神、象、气,以至于魏晋提出的“传神写照”的艺术表达、“澄怀味象”的审美心胸、“气韵生动”的审美追求,共同建立了老庄之“道”与中国式审美的内在逻辑,完成了从哲学起源到中国特色审美观念的形成。 

  关键词:老庄 道 气 中国式审美 

  作者史冰川,四川大学哲学系研究员(成都610064)。 

诗与史 

  雅典戏剧诗人与希罗多德的互文 

  摘要:希罗多德的《原史》是对当时已知的整个世界的一项探究,给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带去异域的事物和观念。他所处的时代,希腊正发生巨大变革,两场大战正重塑着希腊智识人对自身和世界的看法。希罗多德自己曾驱逐家乡的僭主,也参与过雅典人的殖民计划,还曾周游各地。与他同时代的几位雅典戏剧诗人,都在各自的戏剧作品中呼应希罗多德带给希腊世界的新事物、新观念,还与他共同思考当时希腊面对的新问题。从这一互文现象中,可以看到当时雅典活跃的智识生活。这些诗人的引用也可为理解希罗多德的写作特点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希罗多德 互文 索福克勒斯 欧里庇德斯 阿里斯托芬 

  作者张培均,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100732)。 

小说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侦探—侠盗斗智”书写 

  摘要:“侦探—侠盗斗智”是中国现代侦探小说的一种特殊情节模式。受西方模式的影响,将文本进行游戏化处理:一方面为侠盗设置兼具公开与隐匿的双重身份属性,既展示人物面向自身的考验,也体现侠盗对侦探的挑战;另一方面借助双方的计谋以及机关应用书写,凸显二者比拼的关键性要素——智力的重要价值。在表层的游戏化人物形象塑造以及情节设置之下,揭示隐藏在两个人物群体价值观念背后对“义”的迥异认知,趋向公义与侠义两个不同方向。文本虽展示了侦探与侠盗两个群体“合谋”的情况,提供了阐释的新维度,但双方核心观念的巨大差异与矛盾冲突,使二者对立关系无法弥合。 

  关键词:侦探小说 智力 侠盗 斗争 公义 

  作者高媛,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淄博255091)。 

  图像小说呈现的口述历史 

  摘要:图像小说作为一种相对小众的文艺形式,与口述历史有着诸多学理与气质上的耦合,不少优秀的图像小说作品正是基于口述史转换而来。它既是根据口述史文本而展开的内容提炼、情节编排、形象创作与形制设计,也形成了一种图像证史的新表征和新解释。通过考察这些“画出来的口述史”,或可在图像、口述、文字的维度上,分析这种可视的叙事史所形成的面貌特征和创作要求,及其对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脉络的传承和口述历史学术理路延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图像小说 口述历史 图像证史 

  作者王沂,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讲师(北京100102)。 

理论 

  虚无、抽象与革命:奈格里的“活劳动”理论与艺术实践路径 

  摘要:奈格里的艺术批评工作打破了艺术与政治的界限。他提出的“活劳动”理论,既是马克思所谓劳动的潜能态,也是包含艺术在内的一切人类活动的潜能态,意为人类实践内含的创构性和变革性力量。通过分析现代主义的发展现实可以发现,奈格里将艺术与劳动的总问题合并,并非仅受他左翼立场的局限:社会化大生产和意识形态机器给艺术自我立法造成的困境,导致艺术学科边界的无限拓宽;现象学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激进化演绎以及劳动的数字化转型,则显示劳动理论和劳动现实对当下艺术问题的充分解释力。奈格里以“活劳动”理论透视抽象艺术及其“物转向”的潮流,旨在发掘艺术对克服自身的虚无化和后现代虚无主义带来的革命活力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活劳动 抽象艺术 数字化 虚无主义 

  作者陈琦,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上海200433)。 

修辞 

  “艺格敷词”的情感伦理召唤——从莱辛《拉奥孔》对亚里士多德传统的继承谈起 

  摘要:“艺格敷词”是近年来颇受学术界关注的概念,始于对济慈《希腊古瓮颂》的研究,随后延伸至对多部文学作品的研究、对诗画理论的阐释乃至跨媒介话语系统知识学建构的探讨。不过,作为古典修辞术的修辞手段之一,“艺格敷词”的原初意旨似乎很少再包含在现代的相关研究中,对莱辛的经典艺格敷词作品《拉奥孔》的忽视或误读就是明证。探究莱辛如何理解“艺格敷词”的原初意旨这一问题,可将《拉奥孔》与莱辛的另外两部作品《汉堡剧评》和《关于悲剧的通信》的互文之处进行解读。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莱辛继承的是亚里士多德的传统。 

  关键词:艺格敷词 莱辛 《拉奥孔》 亚里士多德 

  作者程茜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上海200234)。 

寓言 

  尼采的试炼:永恒轮回与小人转化的诗学寓言 

   摘要:尼采在《快乐的科学》中用“假如生命是永恒轮回的”发出试炼,迫使所有人成为“小人”并在生存论意义上思考永恒轮回。尼采为这场试炼筹划了“虚无、粉碎、转化”三个结局,并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三卷《幻觉与谜团》一章中道出了小人转化的机理。表面上,《幻觉与谜团》讲的是一个寓言:侏儒转化成的黑蛇被化身为牧人的查拉图斯特拉咬断,后者一跃而起,成为超人。实质上,侏儒对应虚无结局,并时刻伴有坠入虚无主义、成为黑蛇的覆灭风险;牧人则对应接下试炼的结局:如若扛下永恒轮回而没有被粉碎,那么试炼通过,小人转化为超人,永恒轮回也从历时性的更新为共时性的。共时性轮回在非历时性的瞬间中真正实现了相同者的永恒轮回,在其加持之下,哪怕只肯定一个瞬间,也能无限放大成对一切的肯定。由是,一切过去、现在与未来都将在这种神圣的肯定中得到救赎。 

  关键词:尼采 永恒轮回 寓言 共时性 历时性 

  作者黎耀文,汉堡大学人文学院艺术史系博士研究生。 

述评 

  从剩余快感到实在界:齐泽克侦探小说研究评述 

  摘要:齐泽克把侦探小说作为一种思考的方式,透过侦探小说审视拉康的精神分析概念。侦探小说围绕实在界展开,但最终回避实在界、回归原有的秩序,并以这种方式给予读者“剩余快感”。古典侦探小说与硬汉侦探小说分别通过“将罪恶锚定在罪犯一人身上”与“回避代表‘死亡驱力’的蛇蝎美人”而回避实在界。齐泽克坚持对侦探小说中的实在界进行“去蔽”:他指出古典侦探小说所揭示的“真相”在欲望层面的虚假性,并从硬汉侦探小说中的蛇蝎美人形象中发现伦理的维度与行动的潜力。 

  关键词:齐泽克 侦探小说 剩余快感 实在界 死亡驱力 

  作者吴越,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24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苏威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