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学研究》2023年第4期目录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
创造属于我们时代的新美学
摘要:美学作为一种属于人的文化形式,具有突出的精神属性。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然需要美学的“在场”和“出场”。新时代的美学建构要坚定文化自信,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塑造新时代的审美主体,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精神,以“两个结合”推进新时代美学创新。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 美学重构 审美主体 两个结合
作者闫培宇,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100732)。
惠此中国·何陋轩
行走在上海方塔园——纪念冯纪忠先生的“何陋轩”建造
摘要:冯纪忠先生设计的方塔园和何陋轩,其内在多元的建筑语言和文化含义值得分析。以何陋轩为代表,冯纪忠根据地域和族群特征,结合材料和工具,形成独特的建筑体系。同时在方塔园的设计理念中,东方建筑中“中”和“空”的概念被深刻展现出来。东方建筑的视觉语言,需要通过材料和构造方式创造空间感。在此,何陋轩的结构和材料使用,揭示了其在东方建筑传统中的地位。此外,方塔园内不同元素,如水面、石桥和建筑结构的空间关系,在文化和建筑上具有多元的象征意义。而这些都呈现于冯纪忠对建筑功能与形态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如何将这些元素融入到他的设计理念中。
关键词:东方设计 方塔园 何陋轩 建筑语言
作者何岸,当代艺术家(武汉430060)。
举轻若重要在精心——方塔园何陋轩解析
摘要:方塔园与何陋轩在探讨时间性议题上树立了多维度的典范,不仅体现了对地域历史长河的记忆与再现,例如对宋、明、清各时期建筑风格的精准复原与历史真实性的考量,也通过光与影的变化巧妙地展示了时间与空间的互动,以及将设计师空间构想具象化为空间细节的创意之举。此外,何陋轩设计中方向和姿态多变的弧形墙体所营造的流动空间,既反映了冯纪忠先生对个体自由的追求,也体现了其作为建筑师身份觉醒的深层次表达。地域化建筑和建造传统的复兴已成为热门议题,在这一背景下,何陋轩项目再次成为中国建造传统的典范。
关键词:冯纪忠 方塔园何陋轩 与古为新 主体性 意动
作者闫爱宾,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上海200237)。
文化·阅读
作为文化战略与生命风格的阅读:基于现代阐释学视野
摘要:阅读是现代阐释学的关注重点,也是人文教育和生命风格培养的起点。从伽达默尔、阿诺德、罗森布拉特、霍兰德、保罗·利科,再到列奥·施特劳斯,他们分别从人文化成、读者取向、人类道德、古典教育的角度发扬了阐释学的几种路径。他们关注的理论焦点都是,阅读如何对人类境遇问题和现实挑战做出人文回应。基于此,重要的问题在于:何种阅读能够既保留古典的价值文明,又能开拓出现代的、开放的、着眼于生命和教育的理解视域。
关键词:阅读 阐释学 生命风格 通识教育
作者胡继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北京102199)。
理论
内部触面论:对赵汀阳早期美学思想的一种解读
摘要:赵汀阳最近提出了一种全面的美学,主张从传统美学研究范式转向对外部问题的讨论,即美学研究的“外部触面论”。与之相对,美学研究的“内部触面论”则关注具有纯粹性和独立性的美学概念和艺术理论。赵汀阳的美学研究始于“内部触面论”,由于美学重建的迫切性,他的观点在这一时期从弱的“内部触面论”过渡到强的“内部触面论”,如对形而上学的观点从悬置到否定,以及美学研究的课题从可以涉及其他学科到只以艺术为中心。尽管这期间出现了对“外部触面论”的关注,但主要面向仍为强的“内部触面论”,即在明确了艺术是一种生活形式之余仍坚持艺术的独特性和美学的独特性。
关键词:赵汀阳 美学内部 触面论 外部触面论
作者林航,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讲师(珠海519087)。
与天合德的生命诠释——论郭象《庄子注》的自然美学特质
摘要:西晋郭象在对道家经典《庄子》的思想诠释中,将《庄子》特有的对生命境界的超脱智慧,因承转化为对自我身心主体性的思考。在重构《庄子》天人相契的共相机体上,郭象《庄子注》中的自然美学范畴是在顺任生命自生的思路中,通贯以万物生命为主体的纵向脉络,将自生内化的生机动能与自然丰盈的生命维度涵融成为生命自生的美感意蕴。这正彰显郭象尊重与天合德的主体生命、契合万物生生自尔的自然机体,以开显万物全然丰盈的生命美感,促成了回归身体与精神全然合一的自然美学境界。
关键词:道家 庄子 郭象 美学 自然
作者苏慧萍,韶关学院韶文化研究院副教授(韶关512005)。
科技
电视遥控器:一种媒介的现象学分析
摘要:遥控器的设计需要操作者调动一定的函数思维。为了使用遥控器,我们需要预先学习遥控器,接受它的“设向”,受动的启蒙在此阶段发生。遥控器还提醒着人的主动权,通过握持遥控器人意图主导影像流动,同时又放弃主动性,沉浸于影像世界。通过使用遥控器,我们迎合于影像及其意识形态;遥控器又作为“权杖”令我们获得了对“操控”本身乃至主体间性的注意。一项服务于编码工程的技术器物,反过来也可能喻示了观看者超逾编码工程、通达解放的身体性契机。电视遥控器的历史也是广电传媒和电视制造业的兴衰史。随着“第二媒介时代”的到来,遥控器让位于新的操作姿势,但其中附着的人类审美逻辑依然得以延续。
关键词:电视遥控器 上手 媒介 技术 家庭
作者陈开一,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硕士研究生;冯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北京100872)
戏曲
民国时期北方皮黄艺人对昆曲的再接受——兼论“昆乱不挡” 对当代京剧的价值与意义
摘要:晚清皮黄的发展离不开对昆曲诸方面营养的吸收,因此皮黄艺人形成了以 “昆乱不挡”为荣的价值取向。但是,随着皮黄发展日渐成熟,皮黄界对昆曲的热情不断减退,及至民国初,北京的戏剧舞台上几乎不见昆曲身影。皮黄名伶梅兰芳率先提倡昆曲,在皮黄名伶、北方昆弋班的合力下,戏剧界及戏剧市场重新认识昆曲的文化价值,反过来影响了皮黄艺人对昆曲的重新接受,昆曲在民国时期的北方得以保存延续,不仅是昆曲艺人努力的结果,皮黄艺人亦发挥了重要作用。反观当下,“昆乱不挡”这一皮黄艺人的传统价值观却不再受到当代京剧界的重视。当下京剧界重新提倡 “昆乱不挡”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皮黄 昆曲 昆乱不挡
作者王馨,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北京 100073)。
音乐
古琴艺术的工夫论意涵——基于象思维视域的考察
摘要:工夫论并不局限于心性修养,也可以关乎多种生活技艺,古琴就是一种需要抚琴者兼修艺术造诣与品德养成、旨在培养君子人格的载道之器。象思维是中国古代非常发达的思维方式。借由象思维启人悟道,是古琴工夫论的重要特征。观“物象”以体察指法之“势”,循“意象”以体味乐曲之机,感“气象”以参悟生生之“理”,从象中悟得契入操缦实践的要诀,领略超越言语的琴道真趣,师造化、得心源,能够助益礼乐发挥化民成俗的教化功用,实现“内外交养”之道。在象思维视域下探讨古琴工夫论,不仅可以丰富古琴文化研究,更有助于彰显中国思维和象征体系的独特魅力,在当代社会展现中华文化的丰富图景,赓续人文化成的历史命脉。
关键词:象思维 工夫论 古琴 内外交养
作者徐沐玥,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240)。
绘画
题与画的多重表达——兼谈《晴峦萧寺图》的时节
摘要:传世名画《晴峦萧寺图》之题与画的多重表达及其可能理解具有值得探讨的学术价值:如果因为“萧”“寺”二字而储备了“萧疏”“淡泊”的认知前提,那么《晴峦萧寺图》中的“蟹爪”就是枯木衰败;如果带着“李约买萧字”的系列“背景书”去读画,那么“萧寺”就不再萧瑟清寂,而是隐喻着艺术的狂热和无价;如果意识到晚清徐渭仁所定名的“晴峦萧寺”与画作本来无关,那么山水就成了《金刚经》所说的“世界”。对于习惯了通过文字来表达自我、沟通他者的常人来说,与画相关的每一个字符都会成为理解的关键。因此,在用文字表达去复述或者阐释绘画表达时,由知识形成的理念往往预先决定着审美取向与价值判断,而由“语词”和“画境”两方面所形成的多重表达,最终却被化约于一个“题名”之下。
关键词:《晴峦萧寺图》 语词 画境 画题
作者何欢欢,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杭州310058)。
文学·俄罗斯
波良纳史诗的绝唱——托尔斯泰的启蒙思想与困境
摘要:以赛亚·伯林在《托尔斯泰与启蒙》中指出,在托尔斯泰身上存在着一种既反对启蒙又继承启蒙的悖论,然而伯林并没有给予这一悖论清晰的分析。对启蒙进行一种方法与价值层面的拆分,可以帮助人们准确解答托尔斯泰悖论的问题所在。在方法层面,托尔斯泰坚决反对工具理性式的启蒙观念;而在价值层面,托尔斯泰则始终捍卫启蒙运动驱除蒙昧、开启民智的精神。托尔斯泰的启蒙精神集中体现在他的成长教育思想与创作之中。可以发现,尽管托尔斯泰强调基于个人自由意愿的成长式启蒙教育,但他的启蒙思想仍然存在着维度单一的致命缺陷。通过对比其早期作品《战争与和平》与晚期作品《复活》,人们得以发现这一困扰托尔斯泰以及同时代知识分子的启蒙困境。
关键词:托尔斯泰 启蒙 成长教育 悖论
作者毕晓,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西安710128)。
学术动态·文论
人文危机与自我更新:当代西方批判理论举隅
摘要:2022年,英美世界因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产生了持续的低迷和忧患情绪,与现实关系紧密的文学及文化理论界受到触动,试图通过跨学科研究、文化批判等方法来更新学科知识,并对现状加以诊断。经由不稳定性与共生伦理、批判性后人文主义、批判理论的再历史化这三个主题,可以简要地展示近年来英美文学及文化理论界的研究状况和代表性成果。当代批判理论的困境在于对现实的认识问题,同时这也是批判理论自我更新的机遇。
关键词:不稳定性 共生 批判性后人文主义
作者王雨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文学理论研究中心博士后(北京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