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建议:美学事实大于美学

2022-12-06 作者:赵汀阳 来源:《美学研究》2022年第1期

摘  要:在《美学研究》创刊之际,作为编委之一,我想提出一个建议。

关键词:美学事实;美学

 
       在《美学研究》创刊之际,作为编委之一,我想提出一个建议。

  既然《美学研究》被定位为一个多学科和跨学科的新型学术杂志,有着更大的潜在生长空间,也就可以有多种可能的想象角度。对此,我的想象是这样的:在这个平台上,是否可以展开美学的一个新维度,使得美学可以引出更丰富的延伸路径,通向更多的事物本身?

  美学这个概念的来源众所周知,无须叙述,但有一点需要反思。来自启蒙时代的美学概念的所指明显小于美学事实,因此错过了许多需要讨论的美学问题。Aesthetics 的定位与启蒙时代的知识论有关,在对认知能力的分类里,感性经验被定位为不同于(也低于)理性知识的意识方式。这个分类不算错误,但其切分似乎对完整理解意识没有很大的积极意义,至少对理解美学事实没有很大的帮助,反而产生某些误导。康德的美学理论对美学有着方向定调的历史力量,于是美学就似乎被限定为对感性经验的研究,尤其是主体与知觉对象之间的无功利无利害的感性关系。这个定位不仅摒弃了美学与宗教性、政治性、伦理性和社会性的相关性,而且想象了“单纯”的审美经验方式,也鼓励了纯粹的艺术,即以艺术自身为目的之艺术,进而还有独立自主的艺术史。尽管今天人们未必想起康德的美学原则,但康德的定位却始终作为美学意识的一个基调而存在,即美学经验和艺术应该有“属于自身的”价值自主性、历史独立性和意识纯粹性。这样的美学概念尺度不足以容纳实际发生和遭遇的美学事实,两者之间有着很大差距,而且,如果失去与生活、社会、历史事实的相关性,艺术也就失去了语境与触角,能量就很受限了。

  在aesthetics这个概念出现之前,与人类自古同在的美学事实并不是按照这样的“美学”概念来发生和生长的。几乎所有真实发生的美学事实从来都不是纯粹和独立自主的,而是属于宗教的、政治的、伦理的、社会的、生产的、劳动的、欲望的或心理的生活事实的一种显现方式,几乎不存在一种以自身为目的而自在于生活或社会活动之外并且有着自身独立线索的美学历史或艺术史。一句话,美学事实不是自身独立的一种事实。

  美学事实是属于所有事物的一个“面相”或“形象”,因此,对所有事物都可以进行美学分析。现有的作为aesthetics的美学概念定义了属于审美经验、艺术和艺术史自身的“内部问题”,这是艺术空间的 “内部触面”产生的内向研究。在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考虑美学事实在外向相关性中产生的“外部问题”,即美学事实的“外部触面”产生的外向问题。美学事实的外部问题落实为美学形象与社会事实的关系,包括与政治、经济、宗教、伦理和社会生活的相关性。每种事物都有美学表情,因此,美学不限于美学的内部问题,而可以讨论任何事物的美学表情。

  例如传说的周公制礼乐,既是建构了社会和文明的秩序,同时也建构了社会和文明具有精神性的美学表情。可以说,礼乐试图为一切事物设计美学形象。礼乐并不是一个仅仅属于古代的美学概念,而是一个始终具有当代性的时空秩序和意义形式,是每种生活的一部分。例如人民币的美学设计,所包含的符号非常密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的多层语义叠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需要浓厚分析的对象。

  礼乐的建构很大程度上需要人民自己的建构,于是产生了集体选择和共同承认的问题。通常所说的民族舞就是典型,那是民间在历史中自动形成的。如果有机会目睹一种民间礼乐的形成过程,那就是一种具有社会学或人类学意义的美学经验。例如广场舞就是一个民间美学形式的生长演化现场。

  会场、仪式和典礼是典型的礼乐空间,其设计是对美学意识的一种考验。令人惊讶的是,当下会场、仪式或典礼的流行设计几乎都违背了礼乐空间的“文质彬彬”原则,错把商业推广的风格用于非商业的场所。如果一种仪式和空间的设计与事物本身不匹配,名不符实,那么就变成了对事物的反美学说明,因为文质不能彬彬,就无法引发与之呼应的审美经验而变成不得体。

  我愿意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所有生活细节都需要美学的反思。礼物是极其常见的生活事实,也是一个难度很高的美学问题。当下常见的不少礼物在美学上很失败,有些礼物是无用的摆设,而且刻上公司或单位的标志,即使是有用的礼物也印上公司或单位的显眼标志,就把有用的也变成无用之物,因为没有人乐意把自己变成业余推销员。礼物实为交往的美学形式,是交往的礼乐。把礼物理解为广告是对礼物的彻底误解,因为广告就是礼物的反面。

  因此我的建议是,在传统美学概念的内向空间之外,是否能够开发一个面向生活事实的外向空间,使得任何美学事实都能够得到讨论和反思?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常畅)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