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最杰出的古典传世文献之一,朗吉努斯《论崇高》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丝毫不亚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却因作者的真伪和手稿残缺问题模糊了其在美学史上的地位。然而,它对崇高概念的讨论具有重要美学价值,值得细读。斯蒂芬·哈利韦尔新近出版的《伪-朗吉努斯的〈论崇高〉》从语文学角度对其颇具争议的地方进行了梳理,并对原文进行了重新翻译和笺注,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翔实可靠的译笺本。其长篇“序言”对《论崇高》做了全面细致的考察,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尤为值得关注。依循哈利韦尔的思路,可以对《论崇高》中的“崇高”概念和美学价值进行重新研究与思考,以更完整地传达朗吉努斯的真实意图。
关键词:朗吉努斯;《论崇高》;哈利韦尔
作者黄薇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希腊研究中心教授(北京100024)。
“崇高”历来是修辞学、美学和艺术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但崇高究竟是修辞问题还是思想问题,是艺术问题还是自然问题,是风格问题还是美学问题,学术界从未达成共识。如果想搞清楚这一术语的具体含义,并试图通过古典文献追溯“崇高”概念的起源,那么朗吉努斯的《论崇高》显然是无法回避的首选文本。可是,朗吉努斯这篇论文却因存在过多的未知因素而一度被学术界忽视,从作者到创作日期,再到题目,有很多问题需要继续探讨和研究。所以,从文献学角度对这篇论文颇具争议的地方进行梳理,从古典语文学角度对其进行重新翻译和笺注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斯蒂芬·哈利韦尔(Stephen Halliwell)新近出版的《伪-朗吉努斯的〈论崇高〉》(
哈利韦尔教授在英国古典学领域极负盛名。他毕业于牛津大学,师从多佛爵士(Sir Kenneth Dover),专攻阿里斯托芬研究,旁及古希腊悲剧和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研究。自1995年起,他便担任圣安德鲁大学的古希腊语教授,并于2020年退休。退休之后,他仍笔耕不辍,次年便在米兰出版了意大利语版的《伪-朗吉努斯的〈论崇高〉》,并于2022年出版了此书的英文版,为其古典学术研究生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书分翻译和笺注两部分,最值得关注的是长达62页的“序言”。“序言”分七部分对《论崇高》做了全面细致的考察,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其一,作者身份和作品创作时间。《论崇高》的作者很可能既不是狄奥尼修斯·朗吉努斯(Dionysius Longinus),也不是卡西乌斯·朗吉努斯(Cassius Longinus),其真实作者无法确认,只能是伪-朗吉努斯。《论崇高》的创作年代应该在公元1世纪早期。
其二,作品的结构和设计。《论崇高》虽有一个精心编织的结构,但按照其论证序列,崇高的第二个来源(即情感)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讨论,朗吉努斯似乎想另写一篇专门讨论情感的文章,但论述崇高的其他几个来源时也都出现了重叠和离题现象,故整个结构看起来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
其三,作者与凯西利乌斯(Caecilius)的较量。虽然朗吉努斯将柏拉图视为伟大作家的典范之一,其崇高概念的产生也深受柏拉图文本的影响,但他反对把自己定位为“哲人”“演说家”或“智术师”,更愿意被称为“批评家”,希望读者把《论崇高》当作一篇批评力作,其论证模式针对的是不同的价值系统。朗吉努斯就是因为不满凯西利乌斯以吕西阿斯(Lysias)为参照,才创作了这部同名作品。他与凯西利乌斯在情感、隐喻等问题上存在很大分歧,但争论背后其实是为了争夺确立批评标准的话语权。
其四,崇高及其来源。崇高一词的使用源远流长,并非朗吉努斯首创,是文学批评的主要概念,但它不属于任何一种特定的风格或写作类型。崇高是一种伟大的文学品质,它聚焦于具体而集中地表达强烈情感的时刻,源于宏伟的思想、强烈的情感、修辞手法、措辞和词序。此外,《论崇高》也涉及崇高与美的关系。
其五,崇高与灵感心理学。《论崇高》提供了一种新的灵感心理学模型,崇高是作者和读者之间一种主体间性的共鸣,通往崇高的道路是模仿过去的伟大作家。此外,崇高也涉及一种新的文学创作心理模式,即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要想象着自己同时接受过去权威作家和未来子孙后代的评判。
其六,崇高与现代美学。《论崇高》是美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崇高是美的一种形式,尤其指一种最强烈的体验形式。崇高的力量体现在思想和情感的品质中,对这些品质的表达就是一种美的创造。崇高的这种概念后来在伯克和康德那里得到了回应,并在过去的三个世纪一直被重新阐释和理论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多样性。
其七,《论崇高》的手稿问题。《论崇高》的现存文本主要依赖于手稿P本,即10世纪的巴黎手稿2036(Parisinus gr. 2036)。此手稿有六处空白,且似乎缺少最后一页,总共丢失了全文的五分之二,内容残缺不全。《论崇高》另有十个其他版本的手稿,部分内容可对P本的空白处做适当增补。
以上就是《伪-朗吉努斯的〈论崇高〉》“序言”的大致内容。这篇“序言”为相关研究作出了诸多贡献,不仅对《论崇高》研究史上的各类争议做了辨析和讨论,更对崇高的概念、性质和现代影响进行了系统阐释。接下来,我们就该书涉及的主要议题,做一些综合性的介绍和评析。
一、几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阅读《论崇高》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文本的定位,即它的作者、创作日期和文本遗失问题。从文本自身揭示的内容来看,只知道作者是一位生活在罗马的希腊语修辞学家,担任罗马贵族的家庭教师。《论崇高》是以书信的形式写给他的学生,讨论如何在写作和演讲中实现“崇高”。他还提及自己的其他作品:一部讨论情感,一部讨论色诺芬,另两部讨论修辞。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根据《论崇高》的引文判定他博学多识、专业精湛,文风简洁生动,但文本的确切信息却无法获知。
(一)关于作者身份
(二)关于创作日期
(三)关于结构和空白
二、崇高的概念及其来源
“崇高”一词古已有之,本义指“高度和提升”,从荷马时代就开始用于诗歌和修辞领域,暗指“优秀和卓越”,到了公元前1世纪正式进入拉丁语的批评术语中,多用来指特定的演说语气和写作风格。但朗吉努斯赋予“崇高”更多含义,他认为,崇高是一种最高的品质,据此可以定义所有最伟大作家的卓越之处。但问题在于,《论崇高》中没有明确给崇高下一个定义,而只对什么是崇高,以及如何区分崇高与非崇高做了描述。为此,哈利韦尔试图还原“崇高”的多层含义,拒绝将其视为单纯的技术风格,他通过举例的方式力证朗吉努斯对崇高的运用和界定,揭示其主观和道德上的倾向,从而理清了崇高概念的确切含义和形成过程。
(一)崇高的概念
为了说明朗吉努斯如何把自己对崇高的理解与当时的观点区分开来,哈利韦尔将《论崇高》中提及崇高的内容集中到了一起,经过辨析,得出如下结论:对朗吉努斯来说,崇高不是一种风格,因为没有一种风格可以界定所有伟大作家的经典作品;崇高尽管含有风格方面的元素,但又不同于古代的三种风格模式:宏伟、平实和简约;崇高也不属于任何一种固定的写作类型,从神话到现实题材,从诗歌到戏剧,不同类型的作品中都可以发现崇高;不要把崇高理解为一种普遍意义的伟大,伟大作家的作品是因为崇高才伟大。《论崇高》描述的崇高概念不是一种客观的写作技术,而是在作者的表达与读者的反应之间产生的某种共鸣,它既包含一种特殊的理论,也暗含一种超越的体验,强调一种道德上的情感状态,因而指向了心智与思想上的自我超越和品质的提高。
笔者认为,其实《论崇高》开篇设定的场景就告诉我们,这是一篇教材,朗吉努斯在写它之前,就与学生深入研读过凯西利乌斯的同名论文,所以他们已经知晓了崇高的概念,没必要再定义一次,只需要驳斥凯西利乌斯的错误观点并补充其遗漏的论述,即只需要指明崇高的主题,以及如何获得崇高即可。既然是教材,那就是讨论崇高的入门读物,目的是教会学生获得正确理解、构建和享受崇高效果的方法,所以它会重实践、多例子,会轻理论、少系统。因此,《论崇高》的写作意图不是告知读者什么是崇高、崇高的概念包括哪些,而是帮助读者辨析崇高的体验以及尽力提升崇高的创作。总之,与其说《论崇高》是要解释崇高的概念,不如说它要提供的是一种价值体验,一种引人向上的激励。
(二)崇高的来源
《论崇高》开始就提到崇高的五个来源,这是此文的核心理论:宏伟的思想、强烈的情感、修辞手法、高贵的措辞、词语的排列。朗吉努斯认为,前两个来源更“自然”,而后三个来源更“技术”。但不能据此就认为《论崇高》是一本技术指南,因为崇高首先是心智方面的品质,技巧只是表达心智的次要手段,任何技术都替代不了心智的伟大。因此,哈利韦尔着重分析了前两个来源。
思想被置于崇高来源的首要位置,崇高思想的标准是什么?是“接近神的伟大心灵”。但是,哈利韦尔反对把这句话理解成一种宗教情感,他认为这是朗吉努斯赋予崇高的哲学含义,“伟大心灵”是指作家具有可以思考整个宇宙甚至超越宇宙的能力,即作家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意识突然得到拔高、发生“变格”的那一刻的能力。首先是心智的提升,然后是语言的传达。崇高是高尚心智的有效表达,语言因思想的重量而伟大。所以,崇高不只是瞬时的心理状态,也是一种思考模式的传达,也就是说,伟大作家的表达能力由某种特定思想的性质决定。通过长时间地思考伟大和高尚,就会孕育出崇高的话语。
三、崇高与创作心理学
《论崇高》还涉及一个传统主题,即灵感论。哈利韦尔认为,朗吉努斯将其融入文本的论证当中,并对灵感的概念进行了心理分析,从而勾勒出一套新的灵感创作模式,将灵感转化成作者与经典作家以及读者之间的三重关系。
哈利韦尔认为,《论崇高》就这样把传统的灵感论与模仿说融合在了一起,提出了一套新的创作心理模式:从过去的伟大作家那里汲取灵感,把这种灵感转化为一种精神力量,融入自己的创作当中。但是,不要把这种力量仅仅当作一种启发和鼓励,而要激发出一种斗志,即在面对想象中的来自过去权威和未来读者的同时审判时,有敢于为自己辩护的勇气。
四、崇高与美
崇高在后世欧洲思想界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深刻影响着后来的美学运动,演化出诸如浪漫主义崇高、自然崇高、美学崇高甚至康德崇高等诸多概念。崇高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能够激发上述概念的变迁和发展,并吸引着最具影响力的批评家和哲学家投入相当的精力来阐释与理解它?对于这个问题,哈利韦尔从两个层面给出了回答:一是依据文本,说明了崇高与美的关系;二是结合文献,梳理了《论崇高》的接受史和发展史。
哈利韦尔发现,在《论崇高》中,朗吉努斯多次提及“美”,并将之与“伟大”并置,“美”似乎成了跟“崇高”一样的一种品质。因此,哈利韦尔把《论崇高》对“美”的使用分为了三类:第一类,品质美,即把“美”作为一般的品质,此时,“美”近乎“美德”;第二类,修辞美,即把“美”作为修辞术语,用来批评文学作品;第三类,崇高美,即将“美”或“宏伟”作为崇高的替代词,用来描述作品的特征。不过,美的范围明显大于崇高的范围,崇高是美最重要的一种类型。
至于《论崇高》的接受历程,据哈利韦尔考证,《论崇高》在古代流传不广,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开始引起关注。15世纪到16世纪期间,《论崇高》吸引了部分研究古代作品的理论家和批评家,但现存文献还无法证实它在当时产生的影响,只是可以在一些诗学作品中偶尔看到《论崇高》若隐若现的身影,它们对崇高的概念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及和评价。17世纪,《论崇高》跃出意大利的范围,在欧洲掀起了一阵热潮,不仅吸引了众多译者进行翻译和批评,还有不少艺术理论家积极引证和化用,崇高的概念逐渐进入现代美学领域。
哈利韦尔认为,布瓦洛的法译本是《论崇高》接受史上的关键一环,他的“序言”比翻译本身更多地制造了崇高概念被广泛接受的条件,因而布瓦洛本人对崇高的看法不得不提:第一,布瓦洛利用朗吉努斯的观点来评判敢于冒险又不失理智的作家,这有助于维护新古典主义的感性特征,防止它因过度追求崇高而失去控制,也就是说在作家创作崇高的过程中要注意平衡自由与控制的关系;第二,布瓦洛区分了崇高和宏伟,使崇高从修辞概念中摆脱出来,将崇高作为一种独立的评价标准;第三,布瓦洛认为,崇高与自然朴素的语言更相融,不需要华丽浮夸的语言。
结语
简而言之,《论崇高》的确残缺不全,令人困惑,但它却包含了朗吉努斯自己的观点和早期的崇高思想,在现代思想中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至今仍然颇具魅力、令人鼓舞。而《伪-朗吉努斯的〈论崇高〉》也确实是一部优秀的语文学著作,作者不仅以其博学细腻的笺释功夫满足了古典学研究者的迫切需求,更以其洞幽烛微的独到见解回应了诗学和美学领域的诸多难题,在古典诗学与现代美学之间搭建了一座美好而便利的桥梁,为当代学者提供了一份极为详尽且极具启发性的参考指南,不仅对研读文本的人大有裨益,而且对思考崇高概念的形成以及崇高对美学或思想史的影响也颇有意义。
原文责任编辑:范利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