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准确理解外部冲击下企业空间布局的调整及其决定因素,对于我国有效推动产业向战略腹地转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构建结合贸易成本和生产成本的企业跨期选址决策理论模型,并以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微观层面的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验证了单边贸易成本的上升同时推动我国企业的对外转移(“南下”)和向国内腹地转移(“西进”),但贸易成本对前者的影响规模和持续时间显著小于后者。企业的贴现率与预期、对美进口的依赖度以及对美出口的依赖度是决定企业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从长期经营绩效来看,“西进”策略比“南下”策略在抵御外部冲击方面更具优势。
关键词:中美贸易摩擦;贸易壁垒;产业外迁;战略腹地
作者李芳华,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讲师;王丽媛,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引言
国内现有文献基于雁阵模型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传统产业转移理论认为,我国制造业比重下降以及产业外迁是要素成本变动导致的,在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下,中国制造业向亚洲其他国家转移的趋势上升,其政策启示着重于通过降低各维度的生产成本(如降低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交易成本,提高税收优惠和基础设施水平等)引导产业在国内转移。然而,除了生产成本,贸易成本也会对企业选址产生重大影响。现有文献从各个角度验证了单位运输成本对于贸易流向、贸易种类和数量以及企业地理分布的影响。另一类贸易成本是贸易壁垒和摩擦等综合贸易成本。现有文献将不同背景下的市场准入降低或增加作为准自然实验,验证了这一类贸易成本变动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美国对中国采取的惩罚性关税是一种负向的贸易成本冲击,并具有单一且定向的特点。为了分析这一特殊的贸易成本冲击对中国企业投资决策及空间布局的影响,本文以Redding和Sturm的多地区经济活动分布模型为基础,构建了一个跨期选址决策理论模型。该模型聚焦中美贸易摩擦冲击下企业空间布局再均衡的过程,为理解在外部环境复杂变化背景下中国的产业转移与经济活动空间布局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同时,使用我国上市公司样本,在统一口径下测度了企业“南下”与“西进”的长期时间趋势,并以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为准自然实验,利用美国惩罚性关税引发的企业层面贸易成本差异,构造双重差分估计方程,识别贸易成本上升对企业空间布局的影响。
一、研究背景与理论框架
二、样本数据及描述性统计
三、中美贸易摩擦对企业投资空间布局的影响
四、企业“南下”与“西进”选择的影响因素
五、“南下”与“西进”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结语
第一,注重国内政策引导与外部国际因素的协同效应,充分发挥贸易成本塑造企业空间布局的市场力量,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帮助在国际贸易摩擦中受损的企业向战略腹地转移,着力降低企业异地投资的门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构建东中西部产业梯度转移格局。另一方面,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贸易合作,提升出口目的国的多样性与多元化,提高战略腹地地区的市场准入水平,从而更加有效地引导产业链“西进”。
第二,重视企业的预期管理。“加强战略腹地建设”的提出能够降低企业面临的政策不确定性,在后续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时,应进一步注重对企业的预期管理,明确政策导向,统筹安排支持政策,降低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帮助企业形成对战略腹地投资的稳定预期和共识,从而推动企业在国内的梯度有序转移,优化经济空间布局。
第三,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国产中间品替代。在当前我国部分领域核心材料与设备对美国进口依赖程度较高的现实条件下,投入品进口面临的贸易壁垒风险对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性造成了极大挑战。因此,应提前进行谋划,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补短板,寻求中间品进口替代方案,增强制造业核心领域自主可控能力,有效降低外部风险冲击,从而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需要说明的是,研究样本主要是中国本土企业,暂未将跨国公司的“南下”与“西进”纳入研究范围,并且仅对外部冲击下企业中短期选择的局部均衡进行了讨论,而对外部冲击的长期一般均衡、对上下游关联企业的溢出效应以及对区域层面宏观指标(包括工资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影响,将是进一步推进的研究方向。同时,如何将研究拓展到非上市公司样本也将作为未来的重要方向。
〔本文注释内容略〕
原文责任编辑:张天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