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同道而相识 为修志来奔赴

——我与杜守嘉的修志故事

2024-07-29 来源:“方志浙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杜守嘉,是我的忘年交,2012年浙江第二轮修志启动时,他已退休在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邀请他加入《浙江通志·国有资产管理志》(以下简称《国资志》)的修志队伍,他毫不犹豫地满口答应了。从此我俩开始踏上了10年的修志征程。

  如获至宝

  2012年《浙江通志》第二轮修志启动后,我有幸加入了《国资志》修志队伍,当时领导叫我负责这项工作。说实在的,修志对我来讲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经常参与一些年鉴的编纂,再加上当时我还兼任《浙江国资》杂志主编一职,编辑这一块也比较在行;陌生的是从没有参与过志的编纂,怎么编不太了解。但既然组织上交给我这项任务,我只有欣然接受。

  当然,我心里十分清楚,要完成《国资志》的编修并使其成为精品佳志,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更要有人财物作支撑,这其中人才是第一位的。那么,如何物色到既经验丰富、熟悉修志工作,又爱好修志工作并且文字功底比较扎实的人才,是修志成功的关键。正当我愁眉苦脸、苦思冥想之时,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了。

  2012年5月的一天上午,杜老到我办公室来看我,闲聊之中,得知他已到在杭的女儿家帮忙照看外孙女,我问他愿不愿意帮助国资委搞修志工作,他说反正家里也没有什么大事,就很爽快地答应了。既是同道人,何必互推诿。我和杜老是同道人,他是从嘉兴市国资委的领导岗位上退休的,我早就认识他而且对他也有所了解。他从部队转业后长期从事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工作,后来转行到国资系统,从事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几十年来,笔耕不辍,经常发表文章见诸报刊,被嘉兴市委党校聘为兼职教授。

  事实证明,当时国资委聘任杜老从事《国资志》修志工作,真的是聘对人了。在修志工作中,杜老身上体现出了许多优点,比如爱好研究,工作执着,有钻劲,爱较真。说实话,如果一个人只有修志基本功,而没有修志的兴趣爱好或执着劲头,我认为那也是修不好志的。在历时近10年的修志历程中,杜老的这一优点展露无异。

  他爱好研究,对修志过程中的碰到的一些不太熟悉的名字概念、引用语段、数据来源等,都要查考到位,不轻易落笔。

  他工作执着,许多古代国有资产的形成、管理与发展,他极大部分时间都要到实地调研。比如调研泰顺廊桥、丽水通济堰、临海古长城等。

  他有钻劲,在省档案馆查阅资料,一呆就是4个月。为收集民国时期浙江国有资产形成资料,他到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实地查阅。与此同时,他还收集了大量的事关浙江经济发展的志书、年鉴、书籍等,几乎是博览群书、通晓古今。

  他爱较真,我同他在《国资志》篇目提纲设计、文字组织、语句表达等讨论过程中,他总是坚持自己的意见,要改变他的观点是难上加难。当然,他也不是不讲理的人,只要你讲得清、道得明,他也会听得进你的意见的。

  正是因为杜老身上的诸多优点,才使他成为修志工作的行家里手,通俗地讲,“才是那块真正的料”。

  情深意笃

  杜老年长我十几岁,却没有丝毫的生分。工作中,我俩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处十分融洽。近10年的朝夕相处,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即使工作中会出现一些不如意,我俩也总是互谅互让,从不相互埋怨。

  万事开头难,需要到修志工作做得好又快的兄弟省市学习取经。2012年《国资志》修志工作伊始,我就带领杜老等一行4人,先后赴四川、安徽、山西、上海等四个省市国资委调研。2013、2014年,我又偕杜老赴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西省国资委及南昌、景德镇、上饶等地调研。一路调研,风尘仆仆,我们总感收获满满、获益匪浅。

  省内调研的次数则更多了。有一次我们到泰顺调研,主要去考察泰顺廊桥的形成(建桥)史。去之前,我专门请教过杜老,廊桥是国有资产吗?他说肯定是,因为廊桥在古代一般都是由皇家出资建造的。但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老桥或被洪水冲跨,或被大火烧尽,而今的廊桥绝大部分都是经过多次新建或翻建的,建桥资金许多来自民间集资或社会捐资,也有的由政府文物部门出资。但不管怎样的资金来源,廊桥均属于历史文化遗产,列入当地政府文物部门统一管理。

  国有资产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与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历史上的称呼有所不同,如国家资产、官有资产、公有资产、国有财产等,其实质都具有公共性,为全民所有。国有资产的形成与分布有其客观规律,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治理与功能发挥等紧密相连。不同时代、不同时期国有资产形成与布局的重点有所不同。

  正是因为国有资产的上述特征,我们在修志时十分注重到省内各地调研走访,为《国资志》修志提供第一手资料。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边调研边思考,积累了许多丰富的资料。杜老同我商量,能否把国有资产的形成与分布作为一个系列在《浙江国资》杂志上发表,我说当然可以。2013、2014年连续两年,他在工作之余,撰写了11篇文章,均在《浙江国资》杂志上发表,系统阐述了从古至今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国有资产的形成与分布、管理与发展等,同时还谈了自己对修志工作的思考与体会。杜老在修志初期能够全身心投入,深入思考写作,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不仅如此,为了抓好全省国资系统修志工作者队伍的培训,他还精心准备课件、制作PPT,不厌其烦地为大家讲解。大家都反映,杜老的讲解有历史底蕴和穿透力。

  如今,杜老年岁大了,却时常感念编修《国资志》时我们编辑部特别是我俩相处的情谊。他对我说,编修《国资志》的经历,他非常珍惜、非常幸运,也十分难忘。

  劳苦功高

  方志学家章学诚称方志“如国史之羽翼”,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修志工作却如“四苦全书”,即艰苦、辛苦、清苦、痛苦。这些论述,是广大方志工作者的生动写照,也普遍反映了广大方志工作者的共同心声。

  当烫金的《国资志》正式出版并捧在手中,那种成就感、自豪感油然而生,似有心头的大石头跌落而全身轻松愉悦之感。因为毕竟10年的辛勤付出,真正应验了修志工作者“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一应有的品质。正是在这些“甘坐十年冷板凳”的修志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中华文化尤其是方志文化才得以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回首修志的3000多个日日夜夜、点点滴滴,全体《国资志》修志人始终怀着“功在当代、泽被后人”的理念,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勤奋敬业、严谨细致、任劳任怨,为打造精品佳志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杜老作为《国资志》的执行副主编,为修成《国资志》作出了重要贡献。共录入资料卡片5444条,1000多万字,形成70多万字的《国资志》和219万字的《国资志资料长编》。我对像杜老这样的修志人充满敬意、充满感激。我有幸身在其中,也为自己有这样难得的修志经历而自豪。我也曾经说过,到国资委工作最大的成就,就是十年磨一剑,因同道而相识,为修志来奔赴,与大家一起修成了《国资志》。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国资志》上溯东汉,下至2010年,客观真实地再现了浙江国有资产发展与管理的历史,特别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浙江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历程与经验,弥补了历史上志书中没有反映过国有资产发展与管理的缺陷。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随着浙江第三轮修志渐近,修志工作者又将踏上新的征程,重任在肩、责无旁贷。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坚守修志初心,勇于砥砺前行,就一定能为浙江“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贡献方志力量。

  作者:陈永毅,浙江省国资委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