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瞩目的焦点,1955年印度尼西亚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万隆会议,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齐聚一堂。此次会议深刻体现了亚非国家间的团结合作精神,在中国外交史上占据显著地位。历史考察揭示,万隆会议意味着中国外交自主性的提升。同时,万隆会议在当代国际政治与外交关系中的深远影响亦值得进一步探讨。
万隆会议的背景与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国家独立运动蓬勃兴起。这些国家认识到,唯有团结合作,方能捍卫胜利果实。1953年8月,时任印度尼西亚总理沙斯特罗阿米佐约率先提出召开亚非会议的构想。随后,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锡兰(现今的斯里兰卡)、印度和缅甸五国总理共同倡议召开亚非会议。1954年12月,五国总理再次发表联合声明,定于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会议,并向包括中国在内的25个亚非国家和地区发出参会邀请。最终,1955年4月,万隆会议成功召开,吸引了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340名代表参加,另有5国列席此次会议。
万隆会议是首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与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事务的大型国际会议,也是首次由发展中国家发起的“南南合作”会议。会议的主旨在于推动亚非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作为东道主,时任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在大会上以“让新亚洲和新非洲诞生吧!”为题发表了长篇开幕词。此次会议标志着亚非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不仅为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奠定了基础,也为提升中国外交自主性提供了重要契机。
经过各国协商,万隆会议成功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以下简称《公报》),这是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重要成果。《公报》中不仅涵盖了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以及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广泛议题,还提出了载入史册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这些原则是亚非国家为完善国际关系准则作出的重要贡献,为第三世界国际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公报》中的共识不仅体现了亚非国家对于共同利益的追求,更为与会各国提供了未来合作的方向和框架。更为重要的是,万隆会议确立了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凝聚了亚非国家对于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共同追求,反映了与会国家对于国际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共同愿望。这一精神在会议期间得到了广泛认同和支持,成为推动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重要力量。在会议期间,与会各国还就多项具体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达成了多项合作协议和行动计划。这些协议的签署不仅为亚非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也为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发展夯实了根基。
中国外交自主性的提升
万隆会议对于中国外交自主性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首先,万隆会议为中国搭建了一个与亚非国家直接对话和交流的平台。这一平台提升了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活跃度和参与度,有效摆脱了以往相对孤立的外交态势。万隆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与出席会议的非洲国家代表,尤其是埃及和苏丹的代表进行了密切的接触。周恩来总理先后与时任埃及元首兼政府总理纳赛尔和时任苏丹自治政府总理伊斯梅尔·阿扎里举行了会谈。万隆会议结束后不久,埃及政府积极向阿拉伯联盟秘书处提交了关于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动议,在阿拉伯国家群体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仅一年之后,1956年5月,埃及政府内阁正式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权,并终止了与台湾当局的一切官方联系。5月30日,中埃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由此,埃及成为首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洲国家,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行动不仅促进了中国与非洲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进程,同时也代表了中国在万隆会议上设定的关键外交目标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其次,在万隆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鉴于部分亚非国家代表间存在一定的指责与冲突,为缓解此类国际矛盾与分歧,周恩来总理在中方发言伊始便明确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周恩来总理进一步阐释:“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
“求同存异”的核心理念聚焦于“求同”,其中“存异”作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强调正视并尊重国家间在观念和制度层面的差异,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处理这些差异,避免强行追求一致。这一理念体现了谦逊包容、实事求是的精神。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旨在拓宽国际对话与合作的领域,通过坦诚交流和灵活应变,构建新型、和谐、富有成效的国际关系。这一方针深刻反映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和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即在尊重各国主权与礼遇的原则下,既努力寻找共通点以促进国际友好协作,又真诚尊重国家间的差异,以实现国际关系的包容与和谐。这一方针的提出,赢得了亚非国家的广泛赞誉和尊重,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地位。
最后,万隆会议的成功举行标志着中国外交策略的重大调整和完善。这次会议不仅巩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也为中国后续的外交活动奠定了基础。通过倡导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等国际准则,中国展示了外交智慧,体现出对国际关系的深思熟虑和积极贡献,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这一成就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万隆会议的深远意义
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会议,初步塑造了新中国的国际形象,即新中国是一个以和平发展为主要价值取向的国家;新中国是一个倡导平等互利的国家;新中国是一个主张求同存异的国家;新中国是一个为发展中国家主持正义的国家;新中国是一个积极推动国际理解与合作的国家。
万隆会议倡导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等国际准则,不仅为亚非国家提供了合作的基础,也为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提供了重要指导,其深远影响至今仍在持续。这些原则强调国家间的平等、互利与和平共处,不仅提升了中国外交的自主性,更推动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积极作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同时,中国始终坚守这些原则,努力与各国建立和谐友好的外交关系。此外,万隆会议确立的“万隆精神”,体现了国家间平等、尊重主权和不干涉内政等核心理念,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中印尼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