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济南讯 (记者张杰)11月13日,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专题研讨会在济南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中华传统美德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基层社会治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现代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贡献理论思考和学理支撑。
中华传统美德是一个鲜活的文化生命体。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国亮表示,要激活传统美德的治理效能,在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智慧与基层社会治理需求有机结合。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资源,从中华传统美德中衍生出适应现代社会治理的规范。此外,现代科技为传统美德的传播与实践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场景,能够有效提升治理的精准度与有效性。要强化科技赋能,拓展传统美德的应用场景,顺应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趋势,善于运用数字化技术创新传播方式。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高伟认为,传统美德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并非简单的“添加”,而是一场教育体系的自身变革,即在对现代性工具理性保持清醒认识的同时,为其注入价值理性内涵,使之成为一个既能培养“工具人”(掌握技能),更能成就“价值人”(明辨是非、安顿身心)的更为丰盈的体系。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代玉启表示,文明的重要特质在于实践性,新时代文明建设立足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与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实践维度,构建了多层次、广覆盖的实践体系。“两个结合”揭示了文明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文明实践的目标是培育文化主体性,推动主体从“日用而不觉”向“日用而自觉”跃升。这一过程既传承了中华文明的实践传统,又契合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求,为文化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提供坚实支撑。
会议由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