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而言,现代世界的转型不仅是物质性的,更多还是观念、价值和意义性的,因此总会让人感到一种变幻莫测的躁动,无法产生传统时代一以贯之的秩序稳定性。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会无可避免地遭遇物质和观念价值转型的现实性问题。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历程聚集了更多现代性的人力和资源,其目标指向于一种现有状态的转变,即促进各种形式的现代转型事业在城市社会中切实、有序地展开。
很显然,“大分流”的现代世界是基于近代西方科学理性的启蒙、在社会秩序形态上的新发展和新塑造。尤其是制度安排的强力推进带来了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上诸多带有根本性意义的大转变,这影响到了后来试图奋起直追的各种滞后性的文化转型。在此意义上,基于一种从启蒙时代便开始的世界性意义的现代科学与技术理性的新发展,其所能够由此而撬动的社会与文化的转型不仅是巨大的,同时也是人类自身所不可避免的。所以任何一个试图将谋求现代性发展作为共识性目标的国家和地区,都无法避开转型的道路选择,并需基于自身文化的处境和文明层级发展其独特的道路。
结果,转型向度也就成为理解何为“现代”、带有根本性意义的着力点。尤其在文化发展这一向度上,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承载着文化发展所必须倚赖的诸多媒介物的本质性转变,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深入人心,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必然是会发生的社会事实。而与之相应,文化的存在形式与自我的文化形貌也都不可避免地发生改变。基于此种认识,城市文化转型也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这会让生活于当下城市中的人们不得不亲身体验到由文化转型所带来的转变。这种转型不仅真切地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更体现在城市景观的改变、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各种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而涌现出来的新价值观念上。而所有的这些方面,显然都在一种新的文化理解观念塑造中不断影响着城市人的生存方式,也为城市自身成长的现代化治理提出了有待解决的新软性课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便是如何看待城市景观中涌现出的各种新规划、新设计与新理解。
“旧”遇到“新”的城市文化处境
一座城市景观的传承与变迁,无疑是一个城市得以真正确立并体现出其历史存在的特征性表达。自古以来,一座城市留存着一处或多处名胜古迹以及人文景观,体现了不同人群所承载的差异性价值观。正是因此,不同属性的文化在一个城市之中汇聚,而一个城市持续性的繁荣和发展与这些文化景观或者文明遗产密不可分。因此,面对现代世界的整体性文化转型或场景转换,真正要处理的是各种新形式对于旧有生活环境的不断替代与转化。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城市文明重新创造遗存下来的名胜古迹;二是各种形式对具有传统意义的街区或旧城进行的改造;三是以所谓景区开发的名义,对真实生活在这里的人群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的转化与利用。如何平心静气地看待这些旧有的、无用的以及废弃物的存在,是将它们看成带来无限的怀旧和遐想的遗产,还是随随便便冷漠视之,使之成为弃之如敝屣的废弃物,也自然成为一座承载着文化意义的过去同时又有着轰轰烈烈的当下的现代城市如何实现自身文化转型的争论焦点。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一个最为基本的结构性问题就是如何能够恰到好处地处理一种宿命性的新与旧之间关系,意即如何实现新旧之间的并存以及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成为问题的出路所在。
让文化真正地“活”起来
在现代城市的文化发展中,如何承认多样性文化的成长形态,并将文化包容性一以贯之,这是带有根本性和前提性的文化价值认同的问题所在。而且,也只有以此为根本和前提,现代性难题所固有的新旧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得到一种在前后关系上的理顺。此处,关键的问题显然不是最后究竟是由谁来替代谁或者由谁来战胜谁,而是在自我理解的境界上如何做到能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胸怀和格局。
就各种形式的文化遗产保护而言,首先要承认文化活态保护的要求,即文化并非为实现管控的僵化性存在,而是犹如地球自转般存在着自主性、与时俱进的改变。文化因具有自我适应能力而不断成长,能够真正满足于在其中生活之人的找寻价值目标,并为这样的孜孜以求提供尽可能宽裕的多样性机会。现实中,城市更新常以一种新文化建设的名义来做标新立异之事,通过拆除旧有文化项目而构建或者替换出新的文化项目,但现实性发展的结果却总事与愿违。真正具有创造性意义的新文化无法实现表达,而旧的文化遗存却因为各种热情满满的躁动性拆毁而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种新文化建设最为直接的结果就是,所有自诩为新文化项目的建设本身,不仅在装饰设计上缺少文化品位,还会带来旧文化遗址的破坏性开发。而且,强行拆除旧有的各种建筑遗存,无形之中也“拆除”了旧有的文化观念,切断了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在新旧文化之间持久存在的归属感和生命价值本身的文化连续感。
另一种常见的做法是采取围墙式的封闭保护,这已成为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中一种固化的思维模式。这种方式试图让各类文化遗产项目远离人们的真实生活,因此也就真正少了一份人气,或者说缺失了一种与人之间有着最为直接和密切的互动以及在动态发生之中的自我适应性。显然,文化要由人不断地参与和传承,人与文化之间基于活态的互动是文化传承最为根本的前提。若将原有居民迁出老街,只留下一具建筑的空壳,这种做法无疑失去了人间烟火气,也预示着未来基于人的文化发展将难以为继。
推动新文化的创生
我们要注意或者真正留意城市生活空间中各种引领生活方式前沿的新文化形态,全方位地接受一种基于现代文化转型而有的新文化的创生。这些文化的新形态是在和一种旧有的文化以及和具体城市环境长时间交互作用之后而有的新文化的创造,真正适应了城市发展中现代性成长与转变的新趋势。
这其中自然就包括体现出城市存在感的网络文化的兴起、城市网红打卡地的塑造、旅游餐饮一条街的文化创意、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机构的聚集,另外还有风生水起的“学术酒吧”以及吸引年轻人目光的各种真人秀的表演场景,这些新生活方式的不断涌现,预示了一种新的城市文化转向的价值选择和目标取向。而所有这些新文化形式的成长,都会是年轻一代自身成长过程中最为新颖的消费和体验方式的体现,其中不仅是一种在文化表达上的新的兴趣倾向,同时也代表着新一代人的价值宣言,它们会为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带来一种青春的活力,也为既有的城市文化遗产的转化利用提供了一种最为友善的处置之道。
这种借由年轻人心声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新城市文化的表达,代表着一种不断适应于现代世界发展的新文化价值在新一代人自我成长过程中价值意义的选择,这恰恰是当下人们在面对城市文化转型时所应特别予以关注、理解和包容的。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化转型背景下乡土社会秩序的变迁与重建研究”(15ASH01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