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第十九届社会科学成果评奖结果近日揭晓,由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郑恩兵主持编纂的《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大系》(以下简称《大系》)荣获最高奖项——特等奖。这项倾注多年心血,总量达150卷、3000余万字的浩大工程,不仅是对散佚濒危的红色文艺文献的一次大规模抢救,更让一段被尘封的厚重历史重新焕发光彩。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华北孕育了兼具鲜明地域特色与强烈革命性的文艺实践,与延安文艺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两大文艺主体。然而,因史料整理长期不足,其历史地位与实践价值一直被严重遮蔽。郑恩兵及其团队的工作,正是为了填补这一空白,以实际行动践行“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时代使命。
从乡土热爱到学术使命
获奖的背后,是郑恩兵数十载对河北本土文化与普通民众的深情关注。他将“为人民做学问”的学术方向,归因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村生活烙印。“这种热爱长时间积淀于潜意识中,无意识地规范着自己的观念、思维方式、情感诉求。”他坦言,自己是一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内心始终有一个从骨血里萌生的信念——为生养他的土地和人民做点实事。
青年时阅读赵树理等作家的经历,进一步塑造了郑恩兵的学术人格。赵树理“用农民的语言,近乎白描的手法”表现农民生活的方式,让郑恩兵深刻理解了“作为老百姓的写作”的真谛。他坚信,真正优秀的创作者必须与人民“打成一片,忧其所忧,乐其所乐”。这份源自生命体验的朴素情感与文学启迪,为他日后投身关乎人民记忆的红色文艺抢救事业,埋下了伏笔。
从文献抢救到历史重构
编纂《大系》的契机始于2017年。当时,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跃进交流后,郑恩兵意识到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研究这块“学术处女地”的巨大价值与紧迫性。“起初纯粹出于个人兴趣。”他回忆说,“但深入了解后,产生了愈来愈强烈的学术自觉。”
这项工作首先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工程。他动情地描述着《晋察冀日报》等原始史料的保存状况:纸张是由秸秆自制,油墨由锅底灰、蓖麻油混合而成,历经八十余年,字迹模糊难辨。“为了辨析一个字或一句话,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对于每一位团队成员来说,这不仅是智力的挑战,更是意志的砥砺。
在浩繁的史料面前,团队确立了严谨的编纂原则:最大限度还原历史本真。除了规范标点和修正明显错别字外,基本保持文献原貌。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为了立体呈现那段特殊的文艺图景——《大系》展现了“现实的、鲜活的、充满乐观、不屈与抗争的人间气息”的文艺生态,它们虽是“简陋的、朴素的,但处处散发着强烈的生命力”。
在整理过程中,郑恩兵深刻认识到,华北革命文艺因其产生于斗争最前沿的独特环境,相较于传统认知的抗战文艺,具有更丰富的“地方性”、更鲜明的“群众主体性”和更强烈的“政治战斗性”。其最核心的贡献,在于真正实现了“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当时的文艺工作者“一手拿枪,一手拿笔”,从“为老百姓写作”转变为“作为老百姓的写作”,使人民成为文艺的创作主体、表现主体和评判主体。
从学术奠基到精神赓续
《大系》的编纂出版,其意义远不止于文献汇编。在郑恩兵看来,这套丛书为重新评估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的历史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它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共产党革命文艺的发展路径、方向、机制和经验,是解放区文艺乃至新中国文艺在组织建设、美学风格、创作机制等方面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
更重要的是,这项工作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这些诞生于战火的文献,记载了马克思主义在华北的传播,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伟大历程,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与崇高的革命精神。抢救、整理与研究文献,是“激活党政干部政治信仰的重要契机”,也是“陶冶情操、磨炼意志、抵御消极思想侵蚀的精神源泉”,对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至关重要。
目前,《大系》第一编57卷已出版,第二编35卷已完成编校,第三编58卷正加紧编纂。郑恩兵表示,全部工作将在2029年完成,向新中国成立80周年献礼。从个人学术兴趣到国家级的文化工程,从故纸堆的艰难辨识到社科领域的最高荣誉,郑恩兵以其深厚的乡土情怀与坚定的学术使命,带领团队打捞着那段光辉的历史记忆,也连接起历史与当下的精神桥梁,让红色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张清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