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出路,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央关于改革创新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务实求真、务实求变、务实求新,既一脉相承于历次改革战略,更精准把握未来五年发展大势,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澎湃动能提供了重要遵循。
改革创新精神所蕴含的务实求真的特质,要求我们首先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打破教条主义桎梏,立足国情探索发展道路。改革创新精神是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实践注解,包含对当前形势的科学研判、对未来走向的前瞻性洞察,以及将创新理念付诸实践的勇气和决心。改革创新精神是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形成的,是一种敢为人先、打破教条主义的探索精神,目的在于打破陈旧僵化的思想观念,推动实现思想解放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思想解放是改革创新的前提,改革创新是思想解放的结果。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就是以一种求变求新的价值追求打破僵化教条的思想束缚,在敢闯敢试中探索充满生机活力的新事物。进一步说,改革创新精神是革命精神在新时期的延续。无论是改革还是创新,都内含积极主动、破旧立新的意蕴,破除的是阻碍改革的旧事物,确立的是符合事物发展的新事物,这一过程本身就是推动除旧布新的过程。历史地看,改革“永远在路上”,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更大的勇气和决心来推动。
改革创新精神所蕴含的务实求变的特质,要求我们秉持开拓创新与勇于担当精神,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中彰显责任意识。改革创新精神不仅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从民族精神中孕育而成的。民族精神中所固有的求变理念、革新意识、变革追求孕育出新时期勇于改革、善于创新的精神品质。以改革创新精神为价值感召,能够激发中华民族开拓奋进的凝聚力,形成改革创新的价值共识。改革开放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社会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创新精神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伴随着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改革创新精神契合了人民立场的价值追求,推动了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真正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改革开放的实践符合了这一目的性要求,改革创新精神也因此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并能以强劲的引导力和感召力推动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形成精神指引实践、实践厚植精神内涵的良性循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初心使命,也是改革创新精神凝聚改革共识的价值基点。无论是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放管服”改革,还是从创新驱动到乡村振兴,改革创新精神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为凝聚起亿万民众、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公约数。弘扬改革创新精神,重要的一条是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改革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从小岗村的“包干到户”到新时代的“枫桥经验”,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主力军与推动者,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能够提升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提升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形成万众创新的活力氛围。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解放思想与鼓励创新的过程,解放思想构成了改革活力释放的前提,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成为激发改革活力的直接来源,鼓励创新为释放改革活力提供了重要保障。
改革创新精神所蕴含的务实求新的特质,要求我们坚持开放包容与兼容并蓄,吸收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们不断打开国门,向其他做得好的国家学习,形成一个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改革创新精神孕育出尊重市场、崇尚法治、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不断激发人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更需要以平等互鉴的姿态来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在“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的时代要求下,改革创新精神蕴含着鼓励创新、包容试错、接纳新生事物的品质。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有利于构建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为焕发改革活力提供高水平的开放环境与坚实的制度基础。
改革创新精神所蕴含的务实求真、务实求变、务实求新的特质,要求我们勠力同心、踔厉奋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业迈出新的坚实步伐。“十四五”时期是聚力改革攻坚的重要历史交汇期,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实现良好开局。接下来的“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将围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展望未来五年,中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一方面,世界变乱交织、动荡加剧,地缘冲突易发多发;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威胁上升,国际经济贸易秩序遇到严峻挑战,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大国博弈更加复杂激烈。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有效需求不足,国内大循环存在卡点堵点,新旧动能转换任务艰巨等挑战,高质量发展还存在障碍瓶颈,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不少难题要解。向改革要动力,以创新谋发展,方能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社会活力,确保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为此,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面对新变化、新挑战,“十五五”规划建议作出一系列前瞻性、针对性、指导性的部署。例如,针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突破带来的挑战,“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着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等等。改革开放是必由之路,创新是攻坚克难的不二法门。牢牢把握改革创新这一根本动力,就一定能有效破解发展难题、从容应对风险挑战。在改革创新中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不断探索新路径、开掘新动能、拓展新空间、增创新优势,必将积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势能,不断迈向发展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争当改革的坚定拥护者和积极实践者,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改革实践中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当前改革正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着经济社会双重转型的压力、思想观念多元多样的碰撞、利益格局板结固化的隐忧等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征程上,必须始终遵循党的全面领导这个根本政治保证,时刻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新发展理念为路径指引,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源泉,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