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一个历史上曾经很有名,近年却几乎默默无闻的鲁中小城,彻底红了。以“淄博烧烤”为龙头品牌,带火了这座山东中部的千年古城。
淄博是齐文化的发祥地、世界足球(蹴鞠)起源地。作为山东区域性的中心城市、现代工业城市和重要的石油化工及陶瓷产业基地,常住人口不到500万且特色优势并非特别明显,通过新时代市井文化的营建,充分挖掘在地性烧烤资源,一场久违的“人间烟火”让淄博频频“出圈”,被誉为“淄博模式”。“淄博模式”在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的同时,其背后井然有序、快速响应、既有温情又有力量的城市治理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好客赢得流量
因疫情原因,2022年年底山东省济南市的大学生突然“造访”。淄博市民欣喜接受且好生接待,表现出淄博人民的大爱和真情待客精神,以及城市承载与政府服务的能力。这份真情让每一位大学生深深感受到淄博人民“爱”的温暖和善良。2023年春,大学生组团乘坐列车专程相约淄博,以从“烟火烧烤”到“人情味烧烤”的消费方式感恩淄博人民。这一场大学生和淄博的“双向奔赴”,无疑成为校地协同发展的工作实效和优秀案例,也反映出山东大学在思政教育中成功传递了什么是感恩,展现了山大的情、淄博的意,反映出朴实与真心“联姻”,有机组合成“你有情我有意”的完美解读,形成校城相互拥抱的紧密发展模式新典范。
淄博有爱、学生感恩。善良的领导带动一座城,感恩的学子让淄博火遍全球。
服务赢得口碑
淄博作为全国文明城市之一,做出了诸多符合文明行为的举措,而文明的背后来自温暖,源于久违的人情味和受尊重的仪式感,让消费者真实感受到一种享受,是那一瞬间的真情流露,在交往过程中延续着传统文脉,形成现代都市的市井化、无序化的自然文化,并寻找市井的熟人社会情感,并非烧烤味自身。
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跳出淄博看淄博。从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消费不涨价、保食品安全、稳治安、放心玩,到开通淄博专列、景区免费游、烧烤公交、安排免费接送,雨天送伞、冷天送衣、天热发水、下雨有棚的科技感,再到设立烧烤节、修建烧烤城等系列内部治理体系建构,无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问题,都做足了服务型管理,将人们印象中的单向管治转向服务人民群众至上的实际行动,提升顾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注重高质量服务意识,赢得好口碑。
口口相传,媒体“曝光”,吸引更多游客来淄博,淄博烧烤已成为一张城市新名片和新消费模式。发展的第一要务是“为人民服务”,淄博烧烤始终将服务理念放在首位,把服务好消费者作为评价地方发展的第一要素和指标。以厚道为基、诚信为本、品质为王,“公平公正、童叟无欺”被淄博真情演绎着,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口碑。从官方到民间,表现出“本土人超自豪、草根们很满意”的良好精神状态,有效提升幸福感,建构精神共同富裕。
用心赢得人气
人因城“美”而荣,城因人聚而兴。“赴淄赶烤”一度成为调侃淄博客流量的词汇,这一现象的产生有偶然也有必然。偶然源于数字时代借助网络发酵,运用短视频和各类媒体对其传播而形成爆发式流量,其本质更多的是源自必然性。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当地政府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将小小的烧烤打造成当地品牌,以注重营商环境为首要,逐步形成强化城市发展整体化、全方位、一盘棋的思路和强化城市公共服务的理念,增强顾客来淄兴趣和向往。归根到底,营造安心舒心的消费环境是赢得人气的法宝和“留量”的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展现了当地居民的淳朴善良和热情好客,人人践行“好客山东”的人文精神,主动引导游客、用心让顾客增强小火炉体验感,努力做到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团结一致共同拧成一股绳,一起塑造和维护这座具有齐文化的城市形象。由人力资本、休闲消费逐步推向文化消费、文明消费的文化经济新式空间的转变,体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多元化的投入方式,形成多方联动有序推进,以此赢得人气、人心。
淄博,烧的是热情,烤的是文化,体验的是周到,根本是淄博用心。
诚信赢得发展
人以诚而立,诚以信而兴,以诚待人,以真待事。诚信无论是个体、还是集体都是其发展的最大招牌,成为激发消费活力的最大动力和要素。城市治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和标志。淄博居民主动进行参与式的发展,反映出对“淄博模式”的自觉认同,自我激活共同身份,成为促使全员深度参与并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典范。
政府宏观把控,讲诚信办实事,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坊间商人等工商界诚实守信,分量充足,无短斤少两现象、用上好食材、厚道不计较。体现出政府与民间合作的良好效应,把治理引入公共服务范畴,充分展现出城市服务创新能力,共同营造和构建亲民、富民的特色服务型政府形象,催生出城市发展的新业态,带动“文艺”的渗透、音乐的“加盟”、旅游观光的拓展、人性化科技感爆棚、人才引进、安居乐业、房产和养老等相关产业的雏形发展,有意无意营造和进入齐文化气韵的“社区”发展模式,构建特色社区空间的文化记忆。
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淄博人民带着诚信,迎接机遇的到来。淄博基于内生增长理念和理论,以烧烤为突破口,注重饮食文化作用,增强居民的凝聚力和外界对其认同感,逐步开启从“流量”到“留量”的发展模式,由“功能城市”走向“人文城市”的转变,通过文化软实力转化成新的城市竞争力,更是激励城市前进的强大动力。
【本文系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2021—8)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青岛科技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