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发展的大格局,浙江省海宁市积极引入沪杭两地专业资源,聚焦“人才培养、行业培育、服务创新”三个维度,实现了县域社会工作的有效有序扩散。海宁社会工作的发展离不开三种扩散机制的驱动,即分层培育下的人才驱动、制度赋能下的行业驱动以及服务全覆盖的效果驱动。
一是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驱动社会工作的萌芽。社会工作扩散的核心依托于人才特别是高质量社会工作人才的扩散。2010年,非专业出身“半道入行”的社会工作者占据了海宁总体社会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数量的92%,社工队伍数量少、理念差、能力弱。因此,海宁依托上海丰富的高校教师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引进外来专家授课、培训和督导,启动 “引沪入海”人才培养计划,实现了社会工作专业资源从先进地区向县域的扩散。十余年来,海宁陆续启动督导人才、社区领军人才、社会组织管理人才、社区主职干部创新人才、五社联动人才等系列培养计划,常态化、持续化、分类化的人才培养为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体系中扩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2023年10月,海宁持证社会工作者达5877人,且基本形成了基层社工人才1234格局,即10%在机构一线,20%在行政机关,30%在科教文卫等事业部门,40%在城乡社区。
二是制度赋能下的行业发展驱动社会工作的服务扩散。一方面,人才驱动机制往往带来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的流动,通过就业选择、市场偏好等行为影响行业分布,促进从业人员及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数量、质量双提升。另一方面,政府以制度赋能的方式提升社会工作的合法性,进一步保障社会工作行业的健康发展。2009年,海宁市成立了市委社工委,由市委办、市府办、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市财政局等26个部门和群团组织组成,统筹全市城乡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等工作,并将“社工+慈善”建设列入市委、市政府对各相关部门、镇(街道)的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同时,先后出台《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实施意见》《关于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项目专职社工“四岗十一级”薪酬体系等系列配套政策,进一步优化社会工作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资金环境、薪酬环境等,实现县域中心—镇(街镇)—村(社区)三级服务网络全覆盖,推动社会工作从县域中心向乡村的服务扩散。
三是成效导向的服务创新驱动社会工作的专业信任。健康的行业发展环境及组织之间的有序竞争助推社会工作服务的专精化发展,持续探索的专业实践又推动着服务水平的提升和成效的凸显,从而为社会工作建构了扩散信任。过去十余年,海宁积极推进将更多有关公共服务委托给有条件的组织承接,服务覆盖儿童、青少年、老年、妇女、残疾人、矫正、禁毒、救助、家庭、学校等传统领域,并逐步探索了信访调解、少数民族融合、矛盾化解等工作方式,形成全领域覆盖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同时,在高校专家及实务督导支持下,海宁社会工作在介入扶贫帮困、矛盾调处、平安建设等方面成效凸显。“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帮扶关爱计划”实现服务对象复吸率从5%降至0;信访积案服务项目实现18例老信访户9例息访、6例未越级上访;“121爱回家”项目协助寻回走失老人262名。
总之,海宁通过“引沪入海”,推动了社会工作发展的长三角一体化,在专业扩散中,实现了人才充分流动、知识充分调动、协作充分联动的县域社会工作发展模式。
(作者系海宁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海宁公益社工师事务所总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