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推动东亚海洋历史研究

2024-11-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张清俐 通讯员陈琳琳)10月24日,为庆祝中国海洋大学建校100周年,东亚海洋历史文化论坛在山东青岛举行。论坛以“交流交往、互学互鉴”为主题,旨在推动东亚海洋人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日本东洋文库研究部长、中国海洋大学名誉教授滨下武志以《东亚沿海城市网络的形成——与欧洲的比较视角》为主题作了主旨报告,提出了从沿海城市网络形成的角度来观察亚洲和欧洲,它们之间存在很大的相似性。

  主旨报告之后,论坛分成“东亚海域谈历史”和“交流经验话未来”两个单元。

  东亚海域谈历史

  在“东亚海域谈历史”单元,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尚胜以《唐宋变革与东亚世界交流体制的变化》为题,提出于唐朝的灭亡和“册封体制”的崩溃,东亚世界在性质上出现了重大变化,宋朝与东亚世界的交流已不像唐朝时期是依靠册封体制的政治支配,而是通过经济文化交流继续扮演支配者(中心)的角色。日本东北亚研究中心明日香寿川教授以三位曾经到日本的中国人——徐福、鲁迅和吴朗西为例,讲述了中日之间跨越历史、跨越海洋的交流和友谊,并提出历史上从中国到过日本的人员编织了中日之间宝贵的历史纽带。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谢必震,聚焦福州的造船业以及福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发展历史,梳理了福州在各阶段发展的历史图景。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刘海宇谈到,日本平泉保存有数量众多的各类宋代文物,大多是12世纪经东亚海上丝绸之路流传到日本的物品。日本长崎大学教授叶柳和则,以日本传统捕鲸行为与世界动物保护组织之间的冲突为切入点,分析了媒体关于动物生命的辩论所引发的文化摩擦与对结果的影响、“传统”相关的概念与民族主义的关联。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徐勇介绍了14、15世纪琉球国在东亚海域所发挥的“万国津梁”交易作用,是世界性的“大航海时代”之一环。他认为传统东亚秩序的和平与发展因素,主导了上千年的东亚历史,具有鲜明的促进区域人力交流与物资发展的动力,是值得传承与发展的传统财富。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赖正维回顾了以东渡日本的名僧隐元隆琦为代表的福建籍高僧文人在明末清初东渡日本,渐渐在日本发展出黄檗文化的盛况,重新审视了黄檗文化对探讨中日文化交流模式具有的现实意义。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周星讨论了在东亚地区广泛流传的海上仙山和海底龙宫神话两个谱系的系列传说,他认为这些故事都是在与现实俗世的对比中展开的。

  交流经验话未来

  在论坛“交流经验话未来”单元,韩国海洋大学教授郑文洙回顾并展望了正在研究的“海港城市文化交涉”与“海洋人文学”课题,目的在于促进这两项研究成果的国际共享与传播。厦门大学教授王日根重点介绍了厦门大学历代学者在海洋史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阐述了厦门大学海洋史研究的跨学科融合特色。日本新潟大学番场俊教授回顾了与中国海洋大学长达20年的交流历史。最后,他以“鱼的故事”寓意中日交流中的无声之声,期待两校合作开启新篇章。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海洋史研究中心主任、《海洋史研究》主编李庆新回顾了《海洋史研究》自2009年成立以来,通过“海域史研究”系列专辑推动中国海域史研究发展的过程。

  韩国釜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金昌庆则关注到东北亚的海域研究,致力于探索东北亚地区的共生模式。在海域文化交流、海域民间交流和海域网络三个部分,为理解东北亚海域的动态性提供了新视角。长崎大学森川裕二教授提出要通过国际合作,挖掘长崎的独特性和普遍性,致力于建立一个新的日本·亚洲跨领域研究的体系,探索全球与地方双重视角下的新知识框架。神奈川大学日本常民文化研究所所长关口博巨介绍了日本常民文化研究所与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文化研究所之间存在的紧密的学术交流关系。神户大学人文学研究科代表早川太基介绍了神户大学“海港城市研究中心”,致力于研究东亚地区人口的跨国移动及与不同文化的交流所带来的社会与文化变迁。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马树华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从区域现代化、城市规划、文化史、社会史等角度对青岛历史所展开的研究,探讨了青岛的早期现代化、中西文化对撞与交流、城市规划、社会群体、文化生活等各种问题。

  论坛闭幕式上,与会学者讨论通过了《共建东亚海洋历史文化学术网络意向书》,中日韩学者代表签署意向书,共同倡议在东亚海洋历史文化领域继续建设广泛而富有实效的学术网络。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