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穿越千年的现实价值与新时代地方志工作

——《典籍里的中国》之《越绝书》观后感

2023-04-04 来源:“方志中国”微信公众号
  2023年2月4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重点打造的大型文化精品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五期《越绝书》在央视一套正式播出。节目播出后,收获广大观众的持续关注与高度赞誉。作为一名地方志工作者,亦感到心潮激荡、久久不能平息。既震撼于节目组的创新视觉呈现与深度知识表达,更由此引发了自己对于奇书穿越千年的现实价值与新时代地方志工作的一些思考。
  一、是史还是志?从穿越千年的奇书看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史志差异
  《越绝书》究竟是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颇有争议。虽然明代已有人称之为“地志祖”,清代亦有“一方之志,始于《越绝》”的提法,但《越绝书》的性质究竟是“地方志”,还是“地方史”,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里就要说到“志”和“史”的区别。首先,志书内容人与自然并重,分门别类、横向展开;而史书内容侧重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退居其次,以时系事、纵向发展。其次,志书内容以现状为主,详今略古;而史书内容以历史为主,详古略今。再次,志书重记述,述而不论,尤忌详论;而史书重论述,观点鲜明,学术性较强。
  综上所述,结合其记述内容和编写体裁,笔者更偏向认为《越绝书》是一部地方史而非地方志。而东晋史学家常璩所撰的《华阳国志》,专门记述了中国古代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物产资源、生态、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形态也与南宋定型后的志书更为接近,是传世最早且最完整的一部方志作品,因此才有梁启超在《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所总结的:“晋常璩《华阳国志》,为方志之祖。”
  当然,《越绝书》中的《吴地记》《地记》两卷,详实记载了吴越两国国都和周边地区的山川分布、城池道路、地理特征等内容,不可否认其中已经出现了地方志的雏形,为此后地方志书的编纂提供了经验借鉴。
  二、新媒体为地方志传播注入创新活力,其关键在于《越绝书》的现实价值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组专门选取《越绝书》这部奇书作为一期节目,从地方志的角度打开这部奇书,让冷门的地方志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引起了观众对这项事业的广泛兴趣。声、光、电的完美融合,让登上荧幕的传统文化典籍拥有了新的演绎形式,同时也更符合现代人的内容获取渠道与审美体验,让地方志典籍活了起来、用了起来,从而有了更高的实用价值。
  《典籍里的中国》之《越绝书》之所以成为热点话题,其关键在于《越绝书》的现实价值。其叙事角度新颖,内核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主流精神一脉相承,充分彰显中国文化中的“以人为本、尊重规律、坚韧不拔”的主流思想,正如《越绝书》所讲:“当和阴阳四时之变,顺之者有福,逆之者有殃。”
  三、新时代的地方志工作,要坚持做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越绝书》是《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组选取的首部与地方志相关的典籍,具有重要意义。“最古之史,实为方志”,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地方志也是中华历史文化得以传承的根源之一。从世界范围看,有且仅有我国的方志编修事业持续绵延,历经数千年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央视选择以典籍角度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无异于是一次创新的试验。事实证明,这是一次成功的试验。通过《越绝书》这一窗口,将更多观众对地方志的兴趣调动起来,地方志事业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渠道,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今天,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传承中国精神,如何做好新时代的地方志工作,对于地方志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当是坚持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积极从《越绝书》中汲取滋养当下地方志工作的力量,不断致力推动地方志文化创新转化与发展。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常畅)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