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志书出圈得到的启示

2023-02-20 来源:“方志中国”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3年立春第一天,2月4日晚八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典籍里的中国》以《越绝书》为主题,以明代方志大家杨慎为主要人物视角,通过专家学者解读,回溯《越绝书》的成书、仁义民本思想和吴越争霸的历史故事,展现“方志”这一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地方志,也称方志,古称地志、地记、图经等,是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赓续不断地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指出:“希腊的古代文化乃至近代英国,都没有留下与中国地方志相似的文献。要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国的地方志。”地方志作为“一方的古今总览”,既是“一方之全史”,也是“一地之百科全书”。就像火遍朋友圈的这部《越绝书》,描述的虽然是一个地区的地理风貌、历史变迁和文化进程,但却以小见大,折射出中华民族融合大背景下不同文化扩散传播生成影响的历史进程。

  “郡之有志,犹国之有史,所以察民风、验土俗,使前有所稽,后有所鉴,甚重典也。”我们晋城这片土地上的先贤同样前赴后继、殚精竭虑,为后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方志遗产。晋城,古称凤台、泽州府,有“河东屏翰、中原咽喉、三晋门户”的美誉,是华夏文化发祥地之一。据统计,晋城市近年整理出版旧志和其他古籍23部。当前,尚在整理旧志2部,分别是阳城县点校的康熙《阳城县志》、陵川县点校的雍正《泽州府志》陵川部分。在这些志书中,记录有女娲炼石补天的浮山、炎帝神农氏播五谷尝百草的羊头山、精卫衔石的发鸠山、仓颉造字而葬的朗公山、愚公移山的太行王屋二山,留下了舜耕于历山、渔于濩泽,禹凿龙门,桀居天门等传说和遗迹,从远古至今逐渐形成的山川河流穿越时光,勾勒出晋城厚重悠远的文化全景图。晋城还是革命老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方热土上演过一幕幕动人心魄的红色故事,无数英雄人物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贡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晋城同样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摘得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际园林城市等桂冠。

  这期《典籍里的中国》播出,从方志的角度打开一部典籍,志书得以出圈,给所有基层史志工作者巨大鼓舞,也让我们得到很多启示。一是史志工作大有可为,存史立言责任重大。多年来,晋城史志人秉承“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方志人精神,修志、编史、年鉴等著作编研走在了全省前列。进入新时代,全市人民攻坚克难,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晋城大地再一次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晋城史志工作者要更加自觉地承担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时代使命,当好晋城地方史志的记录者、传承者、宣传者。二是用好史志资源,讲好晋城故事。2022年,晋城史志系统在进一步做好存史立言的工作基础上,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新晋城、清廉晋城、四大牵引性工程等全市中心工作,开展了“档案里的晋城故事”“太行一号沿线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指南”“晋城廉洁文化导航”等课题研究,挖掘晋城丰厚的革命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一些研究成果《侯琎:边疆娇子 百世遗名》《借粮条里的“精神底色”》《“两首诗作”记录的造林奇迹》等广泛传播,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新晋城凝聚力量。但是,与晋城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相比,许多晋城故事还躺在书架上、存在书籍里,不仅外地人不了解,就连晋城人也不知道。编修成书不是史志工作的“终点”,我们要请这些文化宝藏下“高阁”、出“馆藏”,把它们“传”出去,让晋城被更多的人看到,真正实现文化价值的外溢和增值。三是推动晋城史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只有用起来、活起来,才能温润心灵、启迪智慧。近年,《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一系列文化节目火爆全网,故宫口红、河南省博“考古盲盒”、“马踏飞燕”玩偶等众多文创产品被大众追捧,传统文化变得时尚前卫,成为了具有超强吸引力和活力的“潮”品。晋城史志文化要想走出去,也必须跳出晋城,放眼全国和世界大舞台,摸清市场方向和年轻人的兴趣爱好,从挖掘、研究、开发、宣传全链条各环节发力,以“文化+科技”“文化+产品”“文化+体验”等方式,让史志文化插上时代的翅膀“飞入寻常百姓家”。

  来源:山西晋城市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研究室)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