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王杰,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集刊主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问题,近期学术界已经有广泛的讨论。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方式、结合路径,以及结合机制作出了较为深入而系统的论述;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两个结合”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也作出了十分深刻的总结和分析。在当下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中,应该给予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是: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当代路径和当代文化机制。应该承认,当代社会生活的条件、社会文化的机制以及当代人的“情感结构”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新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人类认知世界方式的深刻变化,新的文化建设、新的审美经验和新的审美需求等都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结合机制等重大理论问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度审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当代问题,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给予高度重视,努力探索出“两个结合”的新路径和新机制,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是要清晰地认识到,研究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重任,已经落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肩上。在美学的范围内,以康德为中心的形式主义“美学大厦”正在经历着一个逐渐崩溃的过程。一种新的美学,一种以生活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以改变世界为基本目标的美学观念和美学理论已经跃出了理论的地平线,正在逐渐地发展起来。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视阈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息息相关的,与关于政治真理性的审美感知和理论把握、关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衔接的“情感结构”的认识和把握紧密相连的,都是必须严谨准确地进行研究和思考的。只有对这些新的理论问题作出分析和研究,在当代文化建设中才有再造文学艺术“高峰”的可能。简单地说,没有在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高度上达到当代理论的高峰状态,文学艺术创作是难以攀上真正“高峰”的。因此,探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当代路径和机制,就不能停留在简单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形式”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相结合,而应该深入研究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成功经验的理论研究和理论概括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只有理论高度提升了,才能成功地探索出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路径和新机制。
二是要深入研究当代艺术、时尚文化、网络文学以及科幻艺术等新的审美现象。只有对当代审美现象和艺术现象进行学理意义上的理论研究,对当代社会的情感结构和审美制度的理论把握才是准确和生动的;只有对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变化的审美经验和情感结构进行研究,才能真正探索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密码。在当代中国的文化格局中,文学艺术创作和理论阐释之间的不平衡性进一步凸显,这种美学理论与当代艺术现象的严重脱节现象根源于长期以来浪漫主义文化形成的“理论是灰色的”这样一种传统落后的文化观念的影响,以及当代文学艺术在文化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等因素。在文学艺术领域,对理论的轻视已经造成了理论混乱和艺术判断力的偏差,这方面应该引起理论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在当代社会条件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审美关系和审美制度正在逐渐生长,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提供了十分广阔的社会生活基础,期待更多优秀的年轻一代批评家迅速成长起来。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