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民族地区新闻传播

2022-06-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段丹洁)5月28日,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2022年年会在贵州大学举行。会议围绕“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展开学术探讨,来自50余所高校的百余名学者相聚云端进行交流。会议由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承办。

  贵州大学副校长漆思教授表示,在当下高度媒介化的社会,探讨现代传播媒介体系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和功能使命,对于进一步增强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会长白贵教授表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者应着眼于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和民族新闻传播理论的实际应用,推动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与传播研究的深入,应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机遇期的背景下,为切实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为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术智慧。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地表示,昆仑文化与华夏文化以及少数民族文化也在不断地融合发展,对于昆仑文化与周边传播问题的研究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昆仑文化不仅仅对中华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对亚洲文化的发展具有研究意义,有利于赋予中华文化的国际性,确定亚洲文化的公分母,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刘洪从当下数字时代由符号两极分化所带来的歧义、误解和迷茫等一系列困境出发,探究了民族符号文化在数字时代的赋值路径、模式以及逻辑。他认为数字时代在呼吁新的符号体系、理论和角度,提出了媒介化、表演化和榜单化三种赋值路径,自发、自在、自觉和立体多元的赋值模式,并总结出民族文化符号赋值的历史逻辑、符号逻辑、民族逻辑以及现实逻辑。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卫东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有与其经济实力、政治地位、文化影响力相匹配的国际传播能力体系,但在我国长期的对外传播工作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几种偏向,忽视了传者与受众主体间性的存在。由此,他提出应当在我国跨文化传播的第四阶段—“响起来”中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并尤其要注意发挥中国少数民族跨文化国际传播独特优势。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娟剖析了“多元和合”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创新能力、伦理观念、审美趣味这三组概念的辩证关系,多向度地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内生动力。她认为,“多元和合”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异质元素协调一致、共同作用、良性运行下形成的“统一有机体”。因此,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处理好文化层面多样性与同一性问题,在保护多元文化积极因素的同时构建跨族群共同文化元素。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张赛)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