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 通讯员 杨欣)3月19日,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全燕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的算法文化引导机制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广州举行,本次论证会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
总结算法技术风险难题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何传添在致辞中表示,该项目的成功立项,将进一步推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他对项目的成功获利表示祝贺,对与会专家学者的支持与指导表示感谢,同时对项目未来进一步深入开展提出期望。开题论证会开幕式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侯迎忠教授主持。
全燕在开题汇报中,从研究背景、核心问题、研究内容、研究计划四个方面进行了汇报。全燕认为,深刻解读人类文明新形态加数字文明的复合文明形态的特质能够有效应对当前算法技术带来的种种风险难题,对当前中国及世界的人类文明与文化发展将起到重要影响作用。项目紧紧围绕“为何以及如何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引导算法文化”核心问题,从社会、政治、经济及日常生活四个领域分析了算法技术的发展及其形塑文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对算法文化的理论建构,识别算法文化的形成机制、风险来源、风险类型、风险危害等,创新文明内涵下算法文化引导的公共性原则解析,基于科技向善与人机协同建设的背景,研究如何建设算法文化引导的有效机制,引导算法向善发展。
清楚界定核心概念
在专家评议环节,各位与会专家先后对该项目下一阶段的开展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为此次重大项目的扎实有效推进提供了方向指引与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认为,应重视题目中“人类文明新形态”一词,紧抓其与算法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人类文明新形态”与“算法文化”作出清晰的概念界定,继续完善学术的概念化工作。
大连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唐润华也表示,算法文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两者之间应是紧密结合的关系,要将“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研究算法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界定好这其中涉及到的核心概念,也要讲好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新闻与传播研究》执行主编朱鸿军教授对“人类文明新形态”一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建议课题组成员应继续界定“文明”与“文化”的概念,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将算法文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相结合。
注重具体实践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教授从选题的角度出发,高度肯定了本研究课题的选题价值,同时表示应将对算法的引导机制与算法带来的风险对接,找到解决算法风险可行、可效的引导机制和措施。
《南京社会科学》副主编虞淑娟则认为,算法文化的涉及面十分宽阔,不仅要与过去的实践相结合,还要直面当前的新技术,以一种冷思考的态度去面对热问题,将实践与深度统一。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站在更为宏观的角度提出了建议,强调算法文化的研究需要更为立体的层次体系,既需要做好理论方面的建构工作,同时还需要跟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旧有的研究范例,努力在海量的范例中寻找到算法文化的具体核心,实现真正的算法向善,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进一步发展。
除了重视技术的实践,部分学者还提出应将议题置于具体的环境中去思考。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刘涛教授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研究议题不仅需要关注国内动态,还需要拥有国际视野,要从全球的视角出发研究算法文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之间的关系,将算法文化的引导问题与国际传播、国际舆论相结合。
专家评议结束后,项目子课题负责人代表,上海政法学院胡建教授和全燕对以上点评与建议进行了回应,并表示在后续研究中将积极吸取各位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进一步完善课题设计,架好人类文明新形态与算法文化之间的关系桥梁,提高研究质量,促进相关研究领域的拓展与研究水平的提升。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