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ChatGPT为代表的AI机器人掀起一场狂欢般的全民参与。对AIGC即将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颠覆,人们既深怀憧憬,又充满焦虑。
2023年2月21日下午,《传媒观察》与数字交往小组联合举办了“激荡AIGC”主题对谈,彭兰、邓建国、王成军、胡泳、张子柯、杜骏飞、曹轲、邹军八位新闻传播学学者相会云端,从不同视角观照AIGC与即将到来的智能交往时代,并展开了一场雄辩争锋、思想和鸣的学术对谈。
“传媒观察杂志”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送此次对谈中八位学者的代表性观点以及“激荡对谈”内容。期待读者关注!
ChatGPT与人机交流的未来
主讲人:彭兰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以前瞻性的人机交流视角理解AIGC。她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ChatGPT等实体/非实体的机器人将全面进入人类生活。
彭兰将人机交流(Human-machine Communication,conversation)定义为“同为传播主体的人与机器之间的直接互动”,强调其与人际传播的类似性,并认为,至少有6种动因存在于人类寻求人机交流的过程中:治疗性需要、投射性需要、定向性需要、可控性需要、补偿性需要和场景性需要。
意大利学者SucameliIrene曾提出,在有效的人机交流中,机器要有“智商”“情商”和“可信商”(Trustworthy Quotient)。在彭兰看来,如今,智能机器的“智商”在不断提高,其在与人的信息交互方面障碍也越来越少,但这只是人机传播的基础。在“情商”与“可信商”方面,机器还面临诸多挑战,这两种“商”的培养取决于机器对交流中各种要素的理解与应用,特别是对话情境、情感表达与互动、风格个性、经历共享以及身体表现与互动等。在对话情境、情感表达与互动、风格个性等要素中,机器迭代可能没有关键障碍;但在经历共享、身体表现与互动等方面,机器永远有其局限。
彭兰提出,未来,需警惕人机交流培养起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主仆式”的交流模式,以及人机交流带来的人的控制欲的增加、他者伦理减少、工具理性等交流思维与行为惯性。
人机交流未来的发展方向,不仅取决于技术如何提升机器与人的交流能力,也取决于人如何认识自身,以及人与机器的关系。恰如美国学者海勒所言,机器和人类共同成为了一个二元体系,使得他们成为彼此的衡量尺度。人机交流可以帮助人类认识人与机器的差异,明确“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