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本文着眼于数字新闻产品用户体验设计创新,从功能需求、技术需求、心理需求出发提取其基本理念,进而归纳了面向响应式布局的可用性设计、面向集约化交互的易用性设计、面向个性化体验的情感化设计等创新实践。
数字化(digitization)同时作为一个“进程”和一套“逻辑”,深刻影响着全球新闻业与人类的新闻经验,并对新闻学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1]在此基础上催生的新新闻业态转型,也对经典新闻生产理念形成冲击,促使数字新闻生产在变革中生成一整套全新的规范性话语,引领着新闻生产实践的创新方向。
“数字性”与“新闻性”的深度交缠,改变的不仅仅是作为“内容”的新闻,也观照着作为“形式”的新闻。数字技术的狂飙突进培育出了生态性的条件[2],使得新闻生产拥有了超越“内容形态”进而组织成“产品形态”的巨大潜力,产品思维也得以结构性地作用于新闻生产实践之中,从底层逻辑改造着以新闻文本为中心的传统新闻生产理念。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数字新闻产品创新,形成了在新闻“内容语法”之外的另一重“设计语法”,并相应构造着新闻产品的可用性、易用性与情感性,形成一种日益重要的评价话语。
“体验即内容”:
审视新闻产品的另一种视角
数字技术基于其可供性为今天的新闻生产创设出更具想象力的探索空间,这也使得我们对新闻内容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从新闻文本内部的要素及其构成出发所形成的信息经验。在数字新闻生态中,产品化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新闻生产观念,面向的是“传—受”主体之间更深度且多维的互构关系,并将从用户视角出发强调新闻接受心理的体验经验一并纳入,与原本的信息经验共同塑造出人们对于新闻“内容”的理解。因而,“体验即内容”的话语也带来今天审视数字新闻产品创新的一重关键视角——除了“看什么”,用户“怎么看”同样构成了评价新闻生产的重要参照系。
作为一种交叉领域的“知识”,用户体验设计(User Experience Design)则构成对上述变化进行把握的核心线索。在美学逻辑和信息逻辑的双重建构下,用户体验设计体现为一种以优化传播为目标驱动的视觉传达机制,通过人与技术/终端之间的互动和协作过程实现体验增益,以服务用户更好地进行内容使用,最终实现一种关乎功能、操作、审美的形式化设计作用于产品属性的建构。[3]对用户体验设计的效果评价,主要基于能否帮助新闻产品完成更精准的用户需求适配,促成更人性的用户心理满足,实现更高效的信息传达。这相应带来“体验即内容”在实践层面的三个关键着眼点。其一,纳入用户视角的产品构造底层逻辑。这同样契合于当前数字新闻业将审视新闻的总体性视角向“用户”迁移的主张[4]。从“受众”向“用户”的让渡意味着数字新闻的接受主体拥有了更大的能动性,其与新闻从业者“共创”着新闻内容形态。这关乎用户介入数字新闻生态的诸种机制,就本文的探讨而言,用户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自定义”数字新闻产品,也直接影响其通过新闻产品获取新闻的质量和效果。在此基础上,颗粒度更趋细腻、响应度更趋灵敏的用户体验设计,便成为数字新闻产品实现面向用户的创新的关键线索。其二,探索适应数字技术变化的产品设计语言。各类数字技术与智能终端构成了今天深入日常生活的重要中介,这意味着用户面对着比过去任何一个阶段都丰富的媒介选择,也应对着不同媒介(技术)属性所定位出的不同媒介使用方式。因此,构造一种共同的设计语言以通约出人们把握新兴媒介产品的一般性认知与策略,就成为数字产品设计致力探索的重要目标。这种设计语言也构成了产品设计的基本语法,锚定着用户深入产品的基本规范和路径。其三,着眼产品使用的效能提升。用户体验设计作为产品设计的重要环节,其目标在于促成更友好的产品引导和更高效的产品操作,为用户创造更理想、适宜的技术环境以匹配用户需求、情感和心理的满足。换言之,好的用户体验设计,应当能够帮助用户在产品使用时节省认知成本、简化操作流程、增强产品亲近度,进而提升用户通过产品获取信息服务的效能。
数字新闻产品用户体验设计的
基本理念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尝试结合用户体验设计的一般性框架提取数字新闻产品用户体验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从功能需求出发开展的可用性设计
可用性设计是用户体验设计的最基本层次,隶属于功能性设计的范畴。对于数字新闻产品而言,“可用性”意味着用户能够通过使用产品进而获取新闻的诸种功能实现:从结构视角看,其约定了产品架构的一般要素及其组织逻辑,包括了语/图(影)关系、页面分区、功能导航、交互操作等,核心在于处理好新闻界面与其他功能性界面之间的兼容关系;从功能视角看,其搭建了一整套围绕新闻接受的体验流程,既包括从文本出发供用户进行新闻阅听或体验等的核心功能,也涵盖其他支撑性功能(如社交、个人主页、设置等)的设计,核心在于为用户构造一个完整、流畅的新闻接受环境,提供支持并引导用户开展相关产品操作的总体规范。尽管可用性设计常被视为基础的“规定动作”,却也因要从无到有地培育产品而时常面临功能设计和体验设计相割裂的实践困境。此外,可用性设计关涉新闻产品功能的完整架构,在不断融入功能需求的同时会持续凸显功能架构优先级设置的问题。许多新闻客户端试图加入更多功能,造成新闻页面臃肿、支撑功能入口繁杂,且没有对此进行用户操作的优先级评定,导致用户对新闻产品进行定位和使用时认知模糊、判断出错。
其二,从技术需求出发开展的易用性设计
易用性设计是当前用户体验设计的主要环节,隶属于智能性设计的范畴。这主要源于数字技术发展的空前繁荣,无论是应对新技术需求或调适既有技术需求细节,都对用户体验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易用性设计侧重数字新闻产品交互体验的便捷性、通俗性,以给用户提供无障碍的新闻体验为旨归,尽可能减少用户的学习成本、操作成本。[5]如果说可用性设计解决的是“能用”的问题,那么易用性设计对焦的就是“好用”的目标。数字新闻产品面对的受众群体具有广谱性,而数字技术的门槛又天然存在,如何借助智能性设计来优化技术使用的路径就显得至关重要。在今天的数字新闻生态中,网站、客户端、RSS、轻应用、流媒体等各类新兴新闻产品不断涌现,基于不同技术制式开发的新闻产品,也意味着要适配相应的交互规范。对于数字新闻产品而言,易用性设计主要提供了一种集约化的体验形态,包括清晰化的视觉布局、凝练化的技术触发、扁平化的交互规则。同时,也强调人性化交互的重要性,例如用户在进行功能切换时的技术引导,用户在面对功能受阻时的变换选择等,其核心在于帮助用户以最简便的技术操作获取最佳的新闻体验。
其三,从心理需求出发开展的情感化设计
情感化设计是用户体验设计的高阶追求,隶属于个性化设计的范畴。可用性和易用性设计的目标在于促使用户通过产品使用有获得感,而情感化设计的意义则在于让用户进一步停留、沉浸在产品使用之中,以“耐用”的体验转化出用户对产品的忠诚度,因而也成为目前用户体验设计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一般而言,情感化设计强调对用户情感心理的捕捉,将其转化成相应的用户体验要素并进行整合、传达。用户在使用数字新闻产品过程中会因为不同的功能场景被唤起相应的心理状态,例如加载新闻时焦虑的等待情绪、与其他用户开展在线新闻讨论时的兴奋情绪或者遭遇页面功能失效时的烦闷情绪等,用户体验设计就要对这些个性化的用户需求进行反馈,将用户的心理及其变动投射在产品设计层面。对情感化设计的追求,意味着产品在通俗的可操作性和美观的像素级设计之外还需思考将自身(产品)展示在用户面前的各种“动人细节”[6]。总体而言,情感化设计的核心就在于,通过个性化的用户体验设计将可被预期的诸种用户情感心理诉求加以产品化,以帮助用户在产品使用过程中获得更友好的体验感。
数字新闻产品用户体验设计的
创新实践
就基本理念而言,可用性设计、易用性设计与情感化设计分别对应了基于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这三种不同认知需求层次的用户体验设计。用户体验设计对此形成的专门性或融合性探索,能够在不同维度促成产品设计的迭代。经过一个阶段的发展,数字新闻业在生产转型实践中也基于上述理念探索出了相应的产品化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面向响应式布局的可用性设计
最初的响应式布局是伴随日益丰富的跨屏传播需求应运而生的,强调产品设计能够基于不同尺寸和特点的终端创造灵活适配的交互体验机制。但在今天的数字环境下,“响应”的对象不局限于屏幕,更面向广泛意义上的用户。这背后也涉及一个重要逻辑的转换,即用户体验设计从遵循产品本身配置的“物理逻辑”转向遵循由用户驱动的“行为逻辑”[7]。以用户操作需要来灵活配置场景要素的“自适应”交互,在今天的各类新闻产品中得到了普遍运用,这就构成了对响应式布局的更进一步探索。以“自适应”交互主导的响应式布局解决了不断扩容的新闻文本容量与有限的产品界面之间的矛盾。例如今日头条、Zaker等新闻产品在国内最早采纳了“流”(Feed)的设计取代静态的卡片设计,随着用户的手指滑动,界面中的新闻内容会不断得到“释放”和“解锁”,在为用户创造流畅的交互感受的同时也生成了信息量更大的新闻获取体验。而以BuzzFeed、CNN等为代表的国外新闻产品,则采取了“可变视窗”的流动化界面布局。随着用户关注和操作焦点的变化,新闻产品也会自动调整其界面内的新闻内容元素,例如提供只显示焦点图与标题、同时显示标题与导语、呈现部分正文导览内容等不同模式的视窗,用户可根据需要通过放缩界面元素加以控制。借助上述响应式布局的机制,数字新闻产品得以实现功能设计的优化,进而帮助用户准确定位产品特点及优势。
其二,面向集约化交互的易用性设计
集约化设计最初运用在视觉设计领域,是伴随苹果公司系统性调整系统皮肤的设计风格而实现的。在此过程中,苹果公司打破了过去一度被拟物化设计统摄的视觉风格潮流,全面转向去阴影、去纹理、去结构的扁平化设计。而这种设计思路的转变也带来对用户体验设计的影响,“少即是多”的理念不仅体现在产品的审美性建构,更作用于产品的效率感塑造,也即通过特定的体验设计优化实现简化产品流程、节省用户操作成本的目标,以更集约化的交互设计进一步创设更高效化的产品体验。今天的数字新闻产品已逐步实现从信息产品向信息服务产品的过渡,其作为“综合体”的构造往往集纳了包括新闻体验、新闻社交、新闻定制乃至部分参与新闻生产等功能在内的多种入口,这就对技术易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围绕新闻体验提供的信息服务层级的合理规划,已经成为新闻产品开展用户体验设计的关键环节;而作为核心策略的集约化理念也在其中得到充分体现。比较有代表性的探索是新闻产品综合导航栏设计,以澎湃新闻为代表,其结合了顶部栏导航Tab和底部栏导航Tab两种导航模式,顶部栏导航主要标记新闻的内容标签,供用户选择不同兴趣的新闻内容,底部栏导航则集纳了各类其他信息服务的入口,如凸显社交属性的“澎友圈”、探索自生产内容的“澎湃号”等。如今各大主流新闻媒体的新媒体端大多采取了上述综合导航栏设计,其中也有不少产品探索了侧边栏导航Tab和底部栏导航Tab综合配置的形式。此外,新闻产品往往较为重视信息量的呈现,因而在海量信息中让用户发现不同的功能模块也是集约化交互的设计难点所在。目前,已经有许多新闻产品充分借力可视化机制,开掘图像引领页面布局的思路,从语/图(像)关系的配置出发形成产品界面的清晰分区,例如China Daily、BBC News等产品都做出了较大的调整,以此来凸显交互焦点,引导用户完成高可见度操作。
其三,面向个性化体验的情感化设计
相比可用性和易用性设计的推进,情感化设计的运用之于当前数字新闻产品的创新还不足以谓之结构化。当然,其作为用户体验设计中的难点,在其他数字信息产品的设计中同样面临相似困境。尽管尚未迎来系统性的变革,但情感化设计的“点状突破”依然能让人们看到某些发展的趋向。一个普遍的共识在于,新闻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已经清晰意识到除了要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新闻内容,也要为用户创造优质的新闻体验,这种体验往往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千人千面”且高度情感化的。一方面,对于“千人千面”的探索,当前的数字新闻产品在媒体形式和算法逻辑两个维度做出了一定尝试。例如,会更为重视运用多媒体叙事手段为用户定制多种新闻体验形式,以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的AI主播音视频合成报道为例,用户对新闻的感知不局限于“浏览”,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场景化的新闻体验。又如,今日头条等新媒体新闻产品基于算法逻辑精细化、数据化用户的新闻接触偏好,并据此构建用户画像,进而实现按需推送新闻的目标。尽管这样的探索也面临种种可见的问题,但建立技术与人之间更“默契”的关系始终是数字产品创新致力探索的重要方向。另一方面,对于“情感化”本身的设计实践,当前的数字新闻产品也开始更多地从“共情”出发思考如何基于用户情感心理的变动做出有效反馈,以提升用户对新闻产品使用的好感度。较为典型的探索如重视个性化引导页设置、提供自定义浏览场景模式、推出特色主题皮肤、提供性格化交互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用户对产品的使用黏性。
参考文献:
[1]常江,田浩.论数字时代新闻学体系的“三大转向”[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4).
[2]Waisbord, S. (2019). The 5Ws and 1H of Digital Journalism. Digital Journalism,7(3):315-358.
[3]何天平,付晓雅.用户体验设计情感化转向:互联网新闻产品交互创新趋势[J].中国出版,2022(14).
[4]刘鹏.用户新闻学:新传播格局下新闻学开启的另一扇门[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02).
[5]何天平.“交互即信息”:互联网新闻产品交互设计的基本理念与创新路径[J].中国出版,2019(20).
[6]Josh Clark.触动人心——设计优秀的iPhone应用[M].包季真,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1.
[7]辛向阳.交互设计:从物理逻辑到行为逻辑[J].装饰,2015(01).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3年第3期】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