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龙:深度媒介化与未来传播的三重逻辑

2022-07-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深度媒介化是媒介社会学的一个概念,已经清晰可见地体现在我们生活当中。从第一代互联网到第二代互联网,它的目标是要颠覆传统传播格局,实现自由信息的自由联通,目前这个目标已基本实现。

  在Web3.0中,用户为满足自身需求进行交互操作,并在交互中利用区块链技术,从而实现价值的创造、分配与流通,整个用户交互、价值流通的过程就形成了Web3.0生态。相比Web2.0的平台中心化特征,Web3.0致力于实现用户所有、用户共建的“去中心化”网络生态。Web3.0的平行世界将充分开放化,用户在其中的行为将不受生态隔离的限制,用户可以自由畅游在Web3.0世界中;用户隐私和知识产权将通过加密算法和分布式存储等手段得到保护;内容和应用将由用户创造和主导,充分实现用户共建、共治、共享,同时用户将分享平台(协议)的价值。

  下一代互联网将进一步去中心化,形成虚实共融共生的传播形态。它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用户趣味包括玩家趣味上升,体现出精神乌托邦的性质;第二,基于自由意志的交往理性形成;第三,内容生产的任意性造成超饱和的图像和文本洪流;第四,基于用户趣味的生产和基于经典结构的生产将形成对立。

  此外,技术的可供性提供了三种思考逻辑。

  首先是技术逻辑。一是基于数字技术基础设施的逻辑,比如:物联网、5G、算法算力、数字孪生、区块链、加密技术。二是基于数字基础设施的场景逻辑,包括社区万物互联、智慧城市、无人驾驶、滴滴打车等。从传播角度看,技术逻辑就是要走向区块链、通证代币等技术的个体化生产,其结果是虚拟世界、虚实互嵌和现实世界的形成。

  其次是媒介逻辑,即新媒介技术对社会的格式化。新媒介技术推翻了传统媒介技术,它既是一种格式化,同时也是解释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媒介逻辑强调新媒介在社会整体运动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它迫使其他机构和个人或多或少地遵从媒介的运行逻辑,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媒介本身按照媒介逻辑来行事,其他社会机构也遵从这一逻辑来安排相关活动。

  再次是行动者场域逻辑,即行动者网络内各种力量相互制约,形成新的行动逻辑。这些构成场域的行动者或行动者系统可视为各种力量,他们的存在、对立或联合,决定了场域在特定时刻的特定结构。大众传媒能否成为公共领域,取决于场域内的行动逻辑。在这里,包括内容生产、政治诉求、情感交流、社会社交互动,都会有属于行动者网络建构起来的规则。由于资本驱动、算法控制、自由表达必然会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严格意义上的追求个体解放的元宇宙不可能转化为现实。

  未来传播是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的文明形态,其特征是开放、共建、共治、共享,其内容形式仍然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是必然王国形态。媒介深度融合是现实策略,未来传播在深度融合的进程中,将会不断丰富文化形态,最终汇于文化共同体中。

 

  (作者系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本文根据“第十五届中国传播学大会暨中国传播学40周年纪念大会”学者发言整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张赛)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