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凤:社会性的算法与传播价值观

2022-07-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算法是把复杂问题简化的技术工具,所以算法的使用非常火爆。随着经济学、心理学、生物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人类所依赖的直觉的误判情形被越来越多地揭示出来。人们开始依靠算法解决很多问题,特别是当我们的直觉判断出现问题无法做出决策时,算法成为了救命稻草。这就出现了非常极端的算法依赖主义,我们的生命、感觉、情感等等所有都被算法化、数据化,人类的最终决定也交给算法。这个状况就带来了我们对于算法有各种各样的不同面向。算法依托技术逻辑而形成的制度延展或文化实践,我们会发现社会被算法化了。

  通过对最近5年全球关于算法研究的梳理,目前主要集中在这几部分内容:算法工具、算法规则、算法权利。工具是技术性,规则、权利就是社会性。大多数都是把算法当成是社会性的一面在研究,社会性的算法实际上就是依托技术的逻辑来延展成为制度或者文化的实践。

  算法系统是一套文化,不是纯粹的技术。具体实践时,可能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将算法看作是文化,那么它是一种实践模式,它是由人类反应的瞬间组成,是一连串人类行为最后改变着的一种技术表征。算法似乎是要以适合计算的方式在格式化我们的生活,削弱文化性,以技术理性对待人类存在的自由、偶然的精神。但是算法工作者是让算法响应、回应现实世界。

  算法中所隐藏的逻辑正在构建世界的运行规则,比如说游戏、元宇宙以及平台推送。在这种运行规则里,把人的逻辑内化为一种程序,程序又再来影响人类。有研究显示,游戏以及所有平台反映了一种信息媒介的权利关系,游戏的结构核心与信息时代的政治现实是完全同步的。那么游戏向玩家直接传递的信息媒介的权利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在呈现一种当代的政治现实。如此下来,身份、历史都在被算法化,而这种算法化就是程序化。身份是一种算法,是软件逻辑中的编码。身份是一种数据类型,是一种数学变量。由此,可以看到模块化、自动化、可变性和转码出来的一种身份,这种身份对人类的影响非常大。

  算法是人类社会实践与经验的反映。在这种反映里面,算法无法超越人类,也不是自主的技术对象,不只是严格限制和程序公示,是一套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算法是通过历史数据生成的决策规则,也是社会的镜像、是人类世界的反映。那么,人类所具有的善恶、文化差异、意识偏见,都会反映到算法之中。

  因此,算法时代的传播价值观仍然是人类去引导。算法的价值观取决于数据,而数据取决于人类自身,数据的科学性以及数据价值就非常重要。

 

  (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本文根据“第十五届中国传播学大会暨中国传播学40周年纪念大会”学者发言整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张赛)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