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增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力的路径

2023-01-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全面准确生动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增进中华文明的国际认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着力增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力影响力,需要立足新时代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实际,探寻有效推动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实践方略。

  注重顶层设计

  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等基本要素,各要素之间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们围绕着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目标的实现而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将系统观念贯穿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全过程,是增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的基础性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从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具体实践来看,坚持系统观念,其关键是要做好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的顶层设计。

  一是要构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传播主体多元化的特征愈加明显。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不仅需要官方媒体的大力推动,而且也需要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传播主体之间的协同配合能够有效提升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效果。当前,在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过程中,民间力量的参与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不断推进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过程中,要在充分发挥国家主流媒体等力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民众、文化企业等民间传播主体传播中华文明的自觉意识,发挥不同传播主体的优势,增强不同传播主体的融合度,凝聚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多元主体合力。

  二是要建立适应新时代中华文明国际传播需要的人才队伍保障机制。高素质的传播人才队伍是增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的智力支撑。在中华文明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中,一方面要继续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素养,加强实践锻炼;另一方面要建立能够有效激发中华文明国际传播人才创新活力的人才激励机制,促进中华文明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要建立健全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效果的评估反馈机制。对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效果进行客观、科学的考察评估和反馈,有助于及时发现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调整和优化传播策略。

  强化学理支撑

  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华民族,关键是要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等基础性问题,使传播受众产生情感共鸣。深化中华文明的学术研究则可以为此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首先,通过对中华文明进行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的学术研究,为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提供具有强大解释力的传播素材,不断丰富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内容。中华文明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在开展中华文明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一方面,深入阐释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提炼出能够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从而为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提供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传播素材。另一方面,通过学术研究深入挖掘中华文明中所蕴含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价值元素,并推动其实现当代价值转化,着力打造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为推动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提供话语支撑,进而为解决全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其次,主动设置有关中华文明的学术议题,引导国际学术界开展研究和讨论。在文明交流过程中,学术交流对于增进文明交流具有独特的价值作用。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也需要推出更多适应高水平学术交流需要的学术成果,同国际学术界展开对话,从而将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引向深入。为此,可以通过主动设置有关中华文明的学术议题,充分利用议题设置的话语引导权,引导国际学界展开研究和讨论,从而增强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

  扩展传播空间

  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不仅要有高质量的传播内容,也需要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从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现实情况来看,我们拥有大量的高质量传播素材可供挖掘,但也存在着传播渠道相对单一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的提升。因此,在推动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过程中,需要拓宽传播渠道,充分发挥不同传播渠道的优势,拓展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空间。

  其一,充分释放新兴技术的赋能效应,利用网络新媒体拓宽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渠道。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在中华文明传播中的作用,已成为互联网时代增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举措。较之传统媒体,网络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优势,并且能够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的加持下精准识别受众需求,实施有效内容供给,进而满足受众的个性化信息需求。网络新媒体的这些特点和优势,使其成为了信息高效传播的重要载体,为拓宽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渠道提供了现实可能。

  其二,加强与海外媒体的合作,借力海外传播渠道拓展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空间。借用海外传播资源实现国际传播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来的国际传播工作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重要经验。国家主流媒体等可以根据传播工作的实际需要,寻求与国外媒体的合作,通过内外合力拓宽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渠道。在传播内容选择和叙事方式融通方面,也应做好与国外媒体的对接,从而实现传播内容的有效传递。

  增强吸引力

  能否以国外受众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的形式开展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直接影响到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效能。特别是在当前国际传播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发展趋势之下,探索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应用于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呈现形式的革新之中,以多模态的方式呈现中华文明的内容,丰富中华文明的呈现形式,进而让更多的国外受众能够以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的方式了解和认识中华文明,已成为增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以短视频、5G+AR为代表的视觉化呈现形式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价值日益凸显。特别是一批有关中国美食的视频在海外上线后,受到了广泛欢迎。我们可以将反映中华文明精神特质的传播内容,以短视频的形式呈现给海外受众,减少因语言表达和价值观念差异等造成的理解障碍。例如,河南卫视通过运用5G+AR等技术创作了以《唐宫夜宴》为代表的具有浓厚中华文化色彩的节目,将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视觉化的形式呈现给受众。这一典型案例为增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力影响力提供了启发。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激活文物、文化遗产等承载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为海内外受众真切感知中华文明的魅力创造条件。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张赛)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