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贵:现代文化传统与中国文学的文化自信
中国文学的文化自信主要不是艺术判断,而是文化立场和价值观判断。现代性价值是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自信的关键。
陈晓明:中国文学开创的现代面向
中国现实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在史传传统的影响下,其叙事内容是以民族国家事迹为主导,必然是要指向民族国家的大事要事。
刘跃进:积极推进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体系建设,是当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命题,也是实现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现实需要。
党圣元:“辨体明性”与传统文体批评
“辨体明性”文体批评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乃至形塑了一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使其同时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朝戈金:口头传统研究在中国:以知网数据库分析为中心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看,“口头传统”是与“书写传统”经常并置的概念。人类会说话的历史,就是口头传统发生和演进的历史。
周宪:注意力的文化危机
如今的“90后”和“00后”,他们是生来就处在数字时代的“数字原住民”,更容易产生注意力的危机。
高建平:“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的区别
美学学术的发展要依靠深入的理论研究,对中西理论资源的占有和运用,以及对现实需要的应对。
卜松山:中西美学的异与同
在中国与西方思潮竞争的过程中,美学承担了特别的职能。对于中国学者而言,美学是萌发新颖思想的宝库。
蔡昉:加大再分配力度培育中等收入群体
对我国来说,今后15年保持增长合理区间,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必须在供给侧不断提高潜在增长率,在需求侧保障实现经济增长的潜力,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江小涓:中国对外开放的国情特色与时代特点
中国的发展道路不同于其他国家,以其独特特征与卓著成就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因此,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学者的责任,也是学术研究的比较优势。
谢尔盖· Y. 格拉济耶夫:构建欧亚大陆经济新秩序的中国路径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经验是独一无二的。当前,中国正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世界也需要运用这样出色的经验创造经济奇迹。
黄群慧: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必须加快推进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
亚历山大·V. 罗曼诺夫:“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发展
有效的防控机制减缓了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同时也使中国能集中精力加快经济发展,转变与世界经济的互动模式。
林毅夫:为人民服务——中国政府的决策动机研究
关于政府的行为动机研究,除了目前主流的利益集团说、个人利益说,为人民服务说也应得到学界的重视,并以此开展更多的实证研究。
刘元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核心参数测算及应对策略
通过一系列实质性改革,积蓄新的增长动能,加快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全面向创新驱动转变,以此推进战略调整、重构与深化。
郝福满:中国扶贫经验的有益启示
虽然中国独特的历史、初始条件和政治制度,都是其减贫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他国家也可以从中吸取有益经验。
吕炜: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新”在何处
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采取的制度形式和政策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制约着推进现代化的最终成效。
何德旭:坚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构成内容和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现实体现。
林来梵:自由概念移植史中的中国立场
正如自由权利概念的移植史所揭示的:在其过程中,中国不是作为完全被动的接受者借鉴西方的,而是拥有一定的主体性立场。
石佑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历史、理论与实践逻辑
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推进法治行动方案实施,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逻辑。
莫纪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法价值结构与功能
只有抱着进一步开放的态度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才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王轶:《民法典》时代的中国民法学
编纂实施《民法典》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动实践,为中国民法学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王志强:中国传统中的“法”与法律人
在中国传统中,“法”通常指国家制定的规则条文,具有明显的实证主义和工具主义色彩,在价值层面,作为具体规则的“法”需要在实践中与德礼经义等价值原则相结合,因此具有相当的开放性。
法学、新闻传播学论坛现场
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主题的首届“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14日在京开幕。
张明楷:中国刑法学的发展方向
只有全面提升本科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与法律适用水平,才有可能全面提升刑事司法能力,树立刑事司法权威,进而使刑法理论与刑事司法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局面。
季卫东:智能物联网时代保护个人数据权利的中国方案
中国并非侧重宪法,主要从民法以及行政举措的视角来加强对隐私、信息安全及人格利益的综合保护。
吴汉东: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现代化的目标安排和道路选择
中国在知识产权制度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智识和实践经验,走出了一条知识产权制度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卡琳娜·巴特雅尼:现代化在中国与拉加地区的不同路径
发展进步和现代化要通过自己的人民实现,而非从外部强加。要以改善所有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指导思想。
王天夫:数字社会与社会研究
数字社会带来的社会变迁,对认识与理解社会的整个知识体系提出了挑战,也再一次提供了两个世纪以来难得的社会科学发展的机遇。
比扬·维德罗克:社会科学与现代世界
社会科学是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中运行的,通过研究社会科学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国家不同区域所作的贡献。
吴晓刚:社会凝聚力建设的中国道路
加强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民族自信心,最终目标是增强社会凝聚力。
黄平:现代化——中国的道路与道理
19世纪以来,西方和我们交流时讲的虽是同一个词例如“现代化”,但其内涵和角度差异常常是很大的,当然也有重合交叉的一面。
张翼:中国现代化中长期发展趋势
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建设,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以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
彭希哲:老龄社会治理之“中国逻辑”
亟须反思和审视中国老龄社会治理现实和趋向,以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积极回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诉求。
彭希哲:老龄社会治理之“中国逻辑”
亟须反思和审视中国老龄社会治理现实和趋向,以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积极回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诉求。
胡百精:理性与公共性——中国传统社会共识的价值来源
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淀了丰富的有关“一多”关系平衡的思想遗产,其中一个主要方面就是价值理性养成和公共性建构。
张涛甫:新传播技术革命催生“拟现实社会”
“元技术”引发媒介技术革命,释放的裂变效应是系统性的,影响范围不再局限于社会系统局部和个别系统,而是全域性的。
陈龙:人类文明新形态下中国式传媒的特有气质
当代人类文明无论从何种角度进行描述,都绕不开传媒这一客观存在。传媒是文明的载体,文明兴衰的晴雨表。
唐绪军:建设性——新时代新阶段中国媒体的新追求
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是中国媒体始终不渝的历史使命。
单波:建构情境化的比较传播学
比较的逻辑不是分离,而是以和谐的方式生活在一起,尊重彼此的差异。在这个意义上,比较即传播,传播即比较。
黄旦:报纸“雅集”——中国传统文人的城市化之始
《申报》的牵线搭桥,文人的登台唱戏,二者互为合作,匹配成一种新的世界和世界观。
孙壮志:新时代中国特色多边外交的价值遵循
参与和打造多边合作平台,不仅是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需要,同时也是各国共同应对未来重大危机和挑战、实现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张宇燕:“淮南子·司马迁定理”与中国对外开放的逻辑
中国的开放实践印证了长期增长理论。中国开放取得的重大成就是与中国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和不断深化规则对接密不可分的。
袁鹏: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时代特质
中国因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推进,需要在独立自主的同时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周弘:探索国际发展合作的多重世界
在世界大变局背景下,发展权、发展方式、发展组织等与发展相关的问题将日益成为外交与国际关系领域中的重要议题。
秦亚青:关系视角下的全球社会变迁
从国际社会向世界社会和地球社会的变迁构成了重要的变迁趋势,而变迁的主要方面是社会性关系外延和内涵的变化。
杨洁勉:当前国际格局变化特点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方向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际格局中的世界主要力量对比在既有轨道上加速演变,正在由多极化趋势转入多极格局。
乔治·佐戈普鲁斯:中国现代化发展之路惠及世界
中国独特的现代化道路对西方学者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过去几十年,中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成功解决了绝对贫困等问题。
吴志成:国际维度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是世界各国的命脉所系,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艰苦探索的历史性课题。
李新烽: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非洲意义
发展是解决非洲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而自主制定国家发展政策并将政治共识与人民利益相统一,则是成功发展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