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艺发展与文论话语构建(第五辑)

2023-01-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络文学的线上批评与线下批评

  网络文学批评与浩瀚的网文创作不相匹配是许多人的共识,但这一判断显然忽略了另一个基本事实:网络文学的线上批评一直十分活跃,不仅多产而且高效,批评的有限和疲弱其实是指线下批评,即由专业批评家所做的平面媒体发表、纸介传播的网络文学批评。线上与线下批评的“空间”落差形成的“倾斜的评论场”,其所影响的不仅是批评本身,更影响这一文学的可持续发展。在网络文学大踏步挺进时代文化舞台、文学批评受到高度重视的今天,我们必须面对线上线下两大批评战线。评价网络作家作品,认识网络文学现象,分析网络文学问题,需要同时洞察以线划分的“二元空间”,避免视木为林或以偏概全。【点击此处阅读原文】

 

“祓魔与返魅”:网络文学的技术迷思与市场境遇

  在技术市场一体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新生网络文学在接受和适应“网络迷思”的激励和“资本市场”的规约过程中,始终要面对“袚魔”与“返魅”的双重考验。随着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网络写手纷纷“封神”,作品数量爆炸式激增,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现象触目皆是,网络文学的“野蛮生长”态势,在圈内圈外引起了普遍的不满与批评,网文“赋魅”之声渐渐转向“祛魅”。但随着网文IP改编的频频爆款和海外传播的风生水起,网文产业开发屡创“文化奇观”,于是又开启了新一轮的“赋魅”与“返魅”。在技术迷思与市场竞争语境下,网络文学如何应对“袚魔”与“返魅”的考验,探寻繁荣有序的发展之路,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究的问题。【点击此处阅读原文】

 

走进“元宇宙”的新媒介文艺

  作为新一代数字新媒介文艺形态,与此前的各类新媒介文艺相比,“元宇宙”文艺展现出了如下独特之处:第一,在生产媒介上,“元宇宙”艺术是新一代数字技术即扩展现实(XR是VR、AR、MR的综合)、人工智能(AI)、5G/6G、大数据、通用计算、无标度网络、区块链、NFT(非同质化代币)加密协议、虚拟引擎、数字孪生等的协同制造物。第二,在交互平台上,“元宇宙”文艺实现了从Web2.0向Web3.0的跨越,利用共识机制和智能合约实现了永久性用户个人产权制,既可以消解传统超级商业平台的行业垄断和对用户的盘剥,还可以打通不同平台之间的锁闭和隔阂,真正实现平台去中心化、互通化和用户之间的直接交互与交易。第三,在艺术场景上,“元宇宙”文艺不仅打破了物理时空和现实场所的基本属性,走向了数字化的“信息场景”,而且由于物理现实和虚拟现实边界的打破和混杂,构成场景的三要素——物、人、信息及其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第四,在艺术世界上,“元宇宙”文艺创建出了一个特殊的可能世界。【点击此处阅读原文】

 

从“作品”到“说话”:建构数字时代的大文艺观

  聊天交往中的新媒介文艺表现了次生口语文化精神,把情境性的说话行为作为考察的重点,由此,艺术事件、情境或场景、讲述人与听众之间的互动、文本在交流中动态而复杂的形成过程等成为文艺内容的重要部分,建构一种涵盖作品与活动的“大文艺”观。我认为数字时代的“大文艺”观有两个重要的不同点。一方面,传统“大文学”观忽视了作品外的活动。以前人们提出的“大文学”观强调的是从文学研究走向文化研究,或者从“纯文学”观念转向中国传统的“杂文学”观念,这种“大文学”观仍受限于印刷文化的“作品”视野,只是从纯文学作品扩展到了非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本文提出的作品与活动相结合的“大文艺”观,并非是指两者的机械叠加,而是强调在社交媒体的作用下,作品与作品外的活动都被交流所贯穿,沦为了一个个话题要素,再难有作品内外的差异。【点击此处阅读原文】

 

“网文”诞生:数据的权力与突围

  变身“网文”之前,“网络文学”原本更加多元。它拥有无穷变体,也引起无数争议。是什么导致这个宽泛的大概念日益狭窄,最终归附于形式最简单、题材最传统、受众最普泛的通俗小说?我们不妨将这一过程,看作新媒体文化的简化。在二十余年发展中,简单明了又随性的简称“网文”逐渐替代饱含争议、不易概括的原名,使“网络文学”更加亲民,从文学专业概念彻底转为人人皆可言说的大众文化现象。谈论网络文学,既要考虑其自身特质,也要顾及传播中的损耗变形。这一现象已不再是稳定媒介场域中的固定对象,而是一个在话语权纷争中挣扎,在替代与遮蔽中坚持的,不断变换、生成的概念。【点击此处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张雨楠)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