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清俐)为深入研究文学与科学关系,审视数字化时代文学的走向以及信息技术应用于文学研究的路径,2022年12月31日,“当代外国文学研究:文学与科学”会议在线上举行。
曲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邢光致辞
曲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邢光在会议致辞中表示,在各位专家的大力支持下,曲师大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外语学科文学方向锐意进取,主动回应“大文科”“新文科”的历史召唤,积极探索外国文学的比较文学研究、跨学科研究、数字文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学术影响的研究成果。
《当代外国文学》主编、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致辞
《当代外国文学》主编、南京大学教授杨金才在致辞中对文学和科学关联的传统与现实作出了精深的阐释,揭示了文学与科学关联互动本质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他提出,应充分发挥学术期刊的学术阵地和引领作用,有效推动高校有组织地开展学术研究和新时代外国文学研究高质量发展、服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为构建中国特色外国文学自主知识体系、服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作出贡献。
“当代外国文学研究:文学与科学”会议合影
专家主旨发言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浙江工商大学蒋承勇教授主持。
长江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高旭东纵论了文学与科学的辩证关系,他提出,中国文化的特点是伦理的和审美的,而西方文化兼具宗教性和科学性。西方从希腊时期开始就把科学推到了一个至高的地位,伟大的哲学家一般也是伟大的科学家,这种特点一直维系到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发展到德国古典哲学阶段就达到了一个高峰,而到了黑格尔这里,则是到了高峰的顶点。黑格尔哲学直接导致了两条道路,一条道路是完全是放弃对审美、伦理的研究,纯粹研究语义哲学;另一条道路就是海德格尔历史文化主义的路线,将人的存在等同于语言的存在,人与语言是浑然一体的。西方现代形成了两种文化,即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左拉的实验小说论是真正在科学上对现实主义的一种推进,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就是以科学理性来反对宗教的迷雾。卢梭秉持的是那种浪漫主义生命之歌,最早喊出了浪漫主义反科学的口号。诸多当代的科幻电影也都包含着对科技异化的反思。可见西方文学尽管从浪漫主义到当代文学,文学作品多以反科技的面目出现,而事实上,文学在根本上又深受科技的影响和渗透。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教授曹丹红从弗朗索瓦·邦与数字写作、弗朗索瓦·邦数字写作的具体形式与弗朗索瓦·邦数字实践的思考三个方面探讨了数字时代文学创作的新形态与新特征。她认为,弗朗索瓦·邦的文学创作属于数字写作。弗朗索瓦·邦通过添加对作品的总体评论,在不同作品之间建立联系,展示作品手稿、续写、纸质版与网络版作品互为补充,变旧文作为新书等多种方式进行数字实践。弗朗索瓦·邦的数字实践促使我们对定本的地位、作品的形式、写作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由此,曹丹红提出两点反思:文学革新是否是由网络带来的,网络是否会对作家的观念造成彻底的转变。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申富英教授论证了乔伊斯小说中艺术家bard身份的美学价值。她认为,浪漫主义、阿贝剧院/爱尔兰凯尔特复当、当代奇幻文学等都与凯尔特元素的影响密不可分,并从审美三阶段之claritas、顿悟、悲剧性的情感、非个人化、流亡美学五个方面叙述美学思想。从小说创作实践而言,乔伊斯借助将凯尔特神话传统置于希腊神话传统之下,变为一种subtext,也为bard身份注入了间性。
主旨发言第二阶段由中国人民大学曾艳兵教授主持。闽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张龙海教授以“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诗意地凝练了文学与科学互补融通的密切关系。他认为,文学与科学经历“合一分一合”关系,可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古典时代:融合共生”“近现代:分离发展”“现阶段:互补融通”。首先,科学对文学的影响表现在作品内容上;其次,科学对文学的影响表现在创作观念上;再次,科学对文学的影响体现在文学流派上。事实上,文学对科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反作用力。另一方面,情感也是科学前进的动力,推进着科学的发展;文学和科学两个不同领域存在着兼具作家与科学家身份的通才;文学和科学的互相作用和融通导致科学文艺的衍生。文学与科学的关系犹如《雪梅》中诗歌与梅花、白雪之间的关系。如果互相“争春”,那就只能“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如果互补融通,同生共进,就会“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曾艳钰教授阐述了数字人文支持下的美国现代文学期刊研究,提供了数字人文研究的极有价值的实践路径。曾艳钰首先阐述数字人文视域下的文学研究,介绍数字人文的起源与发展,认为它是针对计算与人文学科之间的交叉领域进行学习、研究、发明以及创新的一门学科。数字文学研究可以大致分为文本数字化和文本内容计算两个部分。文本数字化方面,传统文本资源数字化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免费的数字化文本资源唾手可得;数字形态逐渐成为文本的主流。文学研究的对象已经从纸质天然转向了数字,数字文学从媒介和资源角度已无任何障碍或门槛。其次阐述美国文学期刊研究,文学期刊是文学思潮的推动者和构成者,是作家的塑造者和成就者,也是文明的媒介者和传播者。基于数字人文的美国期刊研究与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理应做到:重新审视美国文学期刊产生的社会及媒介背景,从而对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进行新的梳理;重新审视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些重要转征;重新审视美国现代主义文学蕴含的深层文化思想内涵。
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霍士富聚焦原民喜《夏之花》、大江健三郎《广岛札记》与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的灾难书写,阐释了三部作品对于广岛“原爆”各自不同又互为补充的书写与再现。霍士富分别从亲历过原爆灾难作家书写的文学作品,虽未经历“原爆”但在二战中度过少年时期作家对核灾难的书写,战后出生作家“原爆”灾难的书写三个方面叙述“原爆”灾难的书写和问题意识。这三部作品都是以广岛“原爆”为题材的灾难书写。但三者对同一题材的主题表现却各不相同。它们分别是“控告书”、“哀悼词”和“创伤(历史)记忆”。
主旨发言第三阶段由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张建萍教授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教授深入反思了数字人文运用于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与学术价值,并在世界文学的广度与文学理论的深度提出了数字文学研究的可行性路径。查明建主要讲述了数字人文两个方面的问题:数字人文文学研究的成效与不足,以及针对这些不足未来的数字人文文学研究应该关注的问题。数字人文文学研究为世界文学研究和研究方法展现了新的前景,大型数据库的建立也为资料查询、检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历史事件和任务进行分析,也可运用数字人文技术来建构中外人文交流关系史,并且可视化。数字人文研究具有方便检索、数据搜集、建立在数据基础上的分析是充分的客观依据等等优胜之处。数字人文文学研究目前研究的课题集中在版本考据、作家识别认定、语言风格、小说类型、人物关系、作家交游与社交网络等几个方面。借助数字人文、语料库的大数据“远读”方法,确实可以将巨量文学作品纳入研究视野,但目前的数字化文学研究,还只是初级阶段。由此他提出数字人文文学研究的关键问题:运用数字人文、大数据研究什么文学问题?此问题的学术含量、学术价值、意义如何?查明建为数字人文文学研究更好的发挥作用提出以下建议:以问题来提高人工智能研究的质量。文学事实的意义,需要由问题来催化、激发、点化,需要放回到世界文学中来关照、需要由问题探索的诗学价值目标来蒸馏、提炼、升华。文学主题的研究是具有文学理论价值的问题。
曲阜师范大学东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曹春茹教授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东亚人文研究的热点内容。她认为,儒家文化圈各国文化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曹春茹提出,与地理上的东亚不同,文化的东亚主要指东亚汉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的国家,如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东亚人文研究热点内容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中国哲学,即儒家思想文化、道家思想文化在东亚文化圈的研究。第二方面是中国文学在东亚的传播与影响,即中国作家作品、文学思潮与文学理论在东亚文化圈的研究。第三是东亚汉籍的研究。第四方面是东亚藏中国典籍文献研究。随后,曹春茹阐述了面对东亚人文研究的发展,我们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首先,我们应该确认中国文化在儒家文化圈的核心地位,坚持中国文化的民族身份,为我们的文化贴上民族的标签。其次,我们应当看到中国文化的“亲和力”,东亚各国自主自愿接受中国文化。中国从来没有以军事力量或强权政治来推行自己的文化,也没有用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去取代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而是丰富、充实了接受国的文化。最后,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儒家文化圈内各民族的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接受国也参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我们应当警惕“排他文化论”。
31日下午,“当代外国数字文学研究”、“当代外国科幻小说研究”、“当代外国文学中的科技书写”、“当代外国文学中的人工智能想象”等十二个分论坛分别召开,共同阐述了文学与科学的深层内涵,以及其它相关跨学科命题。在小组汇报环节,十二位点评专家逐一梳理、概括了本组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现场气氛热烈。点评专家一致认为会议论文呈现出研究主题鲜明、研究方法新颖、研究视角独特的特点。
闭幕式由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孔庆荣教授主持,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秦洪武教授在总结致辞中表示,此次会议跨学科、多语种,呈现议题前沿、方法前沿的特征。文学与科学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同时又贯通未来,具有可持续性的研究空间与研究意义。本次会议的召开,进一步凝聚了外语学科的发展方向,将有效推动外语学科建设。
据悉,会议由《当代外国文学》编辑部、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曲阜师范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曲阜师范大学社科处联合主办。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