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7 至 2023-05-27
北京
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5月27日,《中国工业经济》第六届中国管理学高端前沿论坛在京举行。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与会,围绕论坛主题“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管理创新”发表主旨演讲。
实现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推动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如何在产业经济和企业管理中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成为与会学者关注的话题。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看来,“绿色”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她表示,中国“双碳”目标要求产业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这是有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新的约束条件,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的新赛道。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重点领域之一,加强资源回收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碳汇产业,加快能源产业低碳转型。
“碳中和不仅是工程问题、技术问题,也是经济学问题、管理学问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表示,评估经济转型的成本收益需要有效的碳价形成机制。不同产业在生产网络中的位置不同,决定了其排放碳的成本不尽相同,即碳价格具有行业间差异性。我国目前的碳分配交易体系存在单一机制的风险,需要聚焦碳生产网络的节点行业,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职能,引导碳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形成差异化碳价,进而探索产业转型的最优路径。
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经济学院教授梁琪同样关注金融部门在促进绿色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收集我国2008—2019年间发放的超过17000笔上市公司银行贷款数据,梁琪及其研究团队发现,银行绿色治理存在显著的信贷溢价效应,并通过绿色声誉效应和绿色成本效应提高其信贷定价;银行主动型绿色治理的信贷溢价效应强于遵从型绿色治理,企业绿色表现提升则会削弱银行绿色治理的信贷溢价效应。梁琪表示,以上结论充分说明,银行和企业对于提升自身绿色治理水平及绿色表现都有着很强的内生动力。
经济发展实践为理论创新提供“富矿”
新一轮数字科技革命正在对经济社会产生全面影响,并深刻改变着产业结构和企业发展模式。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黄敏学从实践角度考察数智环境下的商务营销,认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动消费场景化、行为移动化,给企业经营和管理造成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如何利用海量数据建立更加可信、可靠、可用的营销模型,需要学界与企业紧密合作,更好地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与应用。
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丰富实践,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富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劲表示,传统的管理学体系专注于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而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涌现,以及人性假设由“经济人”“社会人”发展为“知识人”“伦理人”,管理范式聚焦也出现了从理性规范、动机需求、知识创新到幸福意义的转变。中国管理学应有效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以劳动者为中心的契约理论,为突破现代企业理论瓶颈提供创新路径。
“新的产业体系需要新的理论基础,产业经济学发展任重道远。”史丹表示,新的时代背景下,产业经济学理论应在多个方面有所突破,包括产业结构的升级方向、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对产业比较优势的影响、如何构建新的理论模型以避免试错式调整带来的经济震荡、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评价标准和度量方法等。学术界需要对以上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支撑。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董志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张其仔出席论坛并致辞。论坛设置5个分会场,多位青年学者围绕创新与政策、房地产与资本市场、公司治理、数字化转型等议题作学术报告。此次论坛由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