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与现实世界联系紧密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看来,理解和传承古典文明,并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我们面对的现实状况是怎样的?
约翰·贝恩斯:从西方的视角来看,研究古典文明的学者们注意到,公众对古典文明的了解水平已经显著下降。许多人过于关注当下,而忽视了古典文明对现代世界的影响。例如,我们周围的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古典文明的影响,但这一点往往不为人所知。此外,许多基本的叙事也源自古典文明,但经过多次转变后,人们已经忘记了它们的起源。在全球范围内,民族主义情绪的加强导致人们倾向于强调本地传统的重要性。西方世界的传统极为多样,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中国同样拥有区域性的传统,但它们之间的差异并不像西方那样明显。
专注于古典文明的学者们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并尝试通过电视节目、电脑游戏、漫画、小说等将古典文明带入现代生活。但古典文明在西方社会占据中心地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在中国,情况有所不同。西方有与宗教和古典希腊罗马文明并行的传统,这些传统并不完全相同,而在中国,此类分歧较少。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提到,民族主义情绪在全球范围内有所加强。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应如何认识古典文明在当下的重要性?
约翰·贝恩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世界的多样性日益彰显,特别是在美国等国家,人口结构在文化层面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例如,伊斯兰教徒在回顾其宗教历史,包括先知时期和伊斯兰教成立之前的岁月时,常常面临外界的误解与偏见。然而,伊斯兰教的教义和实践在很多方面促进了社会的宽容与仁爱。因此,一个理想的社会应当能够接纳并尊重各种文化,认识到每一种文化都有独特价值、作出了积极贡献。非洲的传统文化同样充满了趣味、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它们是人类文明宝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文明起源的认识也在不断演变。过去,人们常常将希腊和罗马的古典世界视为文明的摇篮,但这种观点正在逐渐被更多元化的视角所取代。这种转变不仅是公众意识的进步,也是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议题。我记得多年前,一位专注于中国研究的地理学专家曾提出,如果不结合现代中国的实际情况,单纯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是没有意义的。她的观点强调了历史研究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以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面理解历史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中国社会科学报》:确实,我们应当鼓励对不同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入研究与欣赏,这不仅能够促进跨文化对话和相互理解,还能够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全球社会奠定坚实基础。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确保每一种文化遗产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传承,同时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多元化的视角和解决方案。您认为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在历史学研究方面有哪些共同关注的议题,这些议题对当代社会有何意义?
约翰·贝恩斯:在历史学研究领域,中西文化交流的核心议题之一是探讨社会的凝聚力。这一议题关注的焦点在于,我们对历史、社会的理解往往局限于精英阶层的行为和思想,而忽视了更广泛的社会层面。然而,在某些文明,如古埃及,精英阶层对于整个社会的责任感是清晰而明确的,这一点在历史记录中有明确体现。这种责任感不仅体现为他们对国家治理的参与,而且体现为他们对社会福祉和文化传承的重视。同样地,这种以精英阶层为社会凝聚力量的观念也反映在关于中国古代的文献之中。
有些问题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而有些问题则很难追溯。文明的形成几乎就像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许多残酷的时期,所以,社会便发展出普遍的道德原则,我们可以在许多文明中找到这些原则,而且它们在各地可能都很相似。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社会历史中,我们真正能接触到的只是精英文化。这对中国和古埃及来说都一样。希腊有些不同。我们能够对社会有更多的了解。但是,在经典的例子中,比如古代雅典,女性、并非出生于雅典的人和奴隶是没有发言权的。
因此,当我们探讨中西文化交流时,既是在考察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和影响,也是在深入理解不同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如何塑造了各自的历史发展。道德是我们可以在许多不同的社会中真正发现的东西。当然,它也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小规模社会中。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视角,帮助我们更好理解不同文明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社会凝聚力。
构建更加包容的环境传承发扬古典文明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增进青少年对古典文明的理解,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些文明?
约翰·贝恩斯:在探讨年轻人对古典文明和文化交流的参与度时,我们认识到,这种参与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呈现出一种精英化的趋势,这本身便构成了一个问题。精英现象指的是社会中只有一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古典文明和文化交流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参与度,而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则相对较少涉猎这一领域。这种现象导致了一个文化断层,即在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和未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之间,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化认同和参与模式。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通过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等方式,对古典文明有着更深入的理解和参与,而其他群体则可能因为教育背景、经济能力或社会资源的限制,难以接触到这些文化财富。
媒体作为一种普及工具,在弥合这种差异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电影、电视、网络和出版物等形式,媒体能够将古典文明知识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然而,即便如此,由于教育水平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群体对媒体内容的接受和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这导致在文化交流和古典文明认知上的差异进一步扩大。因此,为了提高年轻人对古典文明的认知度和文化交流的整体参与度,需要采取多元化策略,包括但不限于提高教育普及率、利用媒体进行文化普及教育、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以吸引不同背景的年轻人参与。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逐步构建一个更加包容的文化参与环境,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文化交流的一分子,传承和发扬古典文明。
《中国社会科学报》:是的,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例如,教育系统可以加强古典文明相关教学,让青少年从小就对此有了解和兴趣。又如,博物馆和文化机构可以举办更多展览和活动,让公众有机会亲身体验古典文明的魅力。此外,利用现代技术,如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可以创造出沉浸式学习环境,让古典文明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当然,鼓励跨文化对话和交流,让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青少年有机会直接交流、学习对方的文化和历史也非常重要,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和文化敏感性。相信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为古典文明的传承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明交流搭建坚实桥梁。
约翰·贝恩斯:确实如此,通过教育深化、文化体验、技术创新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够更好地激发青少年对古典文明的兴趣,同时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全球化时代,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变得尤为重要。深入了解其他现代社会不仅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而且能够促进跨文化理解和尊重,这种交流无疑是极具价值的。事实上,这种趋势已经在多个领域显现出来,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扩展。以韩国肥皂剧的全球流行为例,这一现象既展示了韩国流行文化的魅力,也为全球观众提供了一扇了解韩国社会、文化的窗口。这些剧集以引人入胜的情节、精良的制作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观众。它们不仅娱乐大众,更在无形中传递了韩国的历史、传统、现代生活以及社会价值观,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中国社会科学报》:这种文化产品的流行或许也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于多元文化的渴望和接纳。人们通过观看来自其他国家的影视作品,不仅能够获得娱乐和放松,还能增进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建立起更为和谐的国际关系。相信这种文化交流双向互动,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相互学习,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这种文化交流趋势将继续发展,为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世界文化环境提供动力。
为增进文化交流理解搭建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报》:以史为鉴,古典文明研究如何帮助我们应对当今社会面临的挑战?
约翰·贝恩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显得尤为关键。这种理解不仅能够促进国际合作,而且能够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挑战提供多元视角和解决方案。当前,全球性问题如贫困、饥饿等日益凸显,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具备全球视野和文化敏感性。虽然人们对这些问题有所认识,但他们的认识往往并非源自对古典文明的深入了解,而是通过多种渠道和来源获得的现代知识。因此,我们面临着一个挑战:如何将对古典文明的了解与现代问题的解决相结合。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历史对于理解当下和未来的重要性,对过去的思考逐渐被纳入我们对文化和社会的认识中。这种趋势在各个文化内部逐渐增强,表明人们开始寻求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以应对当代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考古发现和文化遗产的价值愈发凸显。它们是历史的见证,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近年来,考古发现和文化遗产保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历史,也为保护和促进全球文化多样性提供了物质基础。
此外,国际会议和文化交流活动在促进全球理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这些会议,我们可以分享知识、经验和最佳实践,共同探讨如何利用文化的力量来解决全球性问题。希望这些平台在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提供思想交流机会的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了解和体验其他文化的机会。但要与更广泛的人群沟通,则绝非易事。我认为许多流行文化在这方面会有所帮助,我们希望它们能够促进公众对其他文化的良好理解,而不是糟糕的理解。
《中国社会科学报》:此次古典学大会不仅促进了学术界的知识共享,也通过媒体等更多传播方式,为普通公众打开了一扇窗口,使他们能够亲身体验和深入了解不同的文化。请您谈谈参加这次古典学大会的感受。
约翰·贝恩斯:参与古典学大会这样的国际会议和文化交流活动无疑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它们为来自世界各地、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交流平台。
在这次大会期间,我们能够相互学习,汲取多元视角和智慧,共同探索如何借助文化的力量应对全球性挑战。尽管为了这次大会需要长途跋涉,跨越遥远的距离,且时间紧凑,但大会所带来的益处超出了旅途的辛劳。面对面的交流让我们有机会直接观察和学习他人的实际操作与经验,这是任何远程交流所无法比拟的。这与我往常参与的那些规模较小、人数不超过100人甚至通常只有20人左右的活动相比,也实属罕见。回顾我上次参与类似规模的活动,那已是1973年在巴黎的一个盛会。在巴黎的那次活动中,我有幸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负责人等重要人物会面。两次活动都不仅吸引了众多参与者,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盛会,其影响力横跨亚洲和欧洲,展现了文化交流在全球层面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我们如何通过文化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以推动全球文明对话和可持续发展?
约翰·贝恩斯:国际性会议和文化交流活动在推动全球合作与理解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与者能够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和分享关于文化、社会和环境等重要议题的见解和解决方案。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些活动并非总能发挥出最大潜力。在某些情况下,会议中存在着过多的空谈而缺乏实际行动,这导致许多宝贵的讨论和建议未能转化为具体成果。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否认这些活动在促进国际对话和增进相互理解方面的积极作用。
以奥运会为例,尽管这一全球性体育盛事常常伴随着一些争议和批评,包括给主办城市带来经济压力、对环境的影响以及过度商业化等,但奥运会依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正面影响。作为全球性的文化盛事,奥运会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体育竞技本身,它成为促进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交流与理解的重要契机。
因此,国际性会议和文化交流活动可能存在不足,但仍然是连接不同文化、促进全球合作的重要桥梁。我们需要继续努力,确保这些活动能够更加高效和有成效,让会议上的讨论和承诺能够转化为具体行动和改变。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确保这些活动不仅在理论上有所贡献,而且在实践中也能产生积极影响。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