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构建再生型供应链的指导原则

2024-10-15 作者:刘雨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供应链展现了包含原材料采集、加工、制造、物流、营销、零售,到最终的消费以及废旧物品回收处理的完整过程。近年来,一些企业和品牌开始尝试通过多种方法来提升供应链的可持续性,这通常意味着在确保减少对社会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前提下维系经济活动的稳定与发展。加拿大韦仕敦大学毅伟商学院副教授朱利·瓜兰德里斯(Jury Gualandris)和合著者近期在《供应链管理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全球迫切需要一种新策略来应对供应链可持续性问题。

  2023年,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布了一份全球生态环境的“体检报告”,界定了地球生态圈的九大安全边界。如果超出这些边界,人类的生命支持系统可能会遭受不可逆的破坏,而其中六个边界已被突破。在此背景下,瓜兰德里斯等学者提出,全球亟须一种超越单纯降低负面影响的供应链可持续性理念,并积极推动社会及生态系统的再生。供应链的设计与管理应着眼于增强社区和生态的韧性,确保它们能在供应链的运转中得到强化与提升。

  瓜兰德里斯等人审视了供应链管理的传统假设。在他们看来,这些假设加剧了供应链对社区和生态系统的破坏,而非促进其再生。其中一项假设认为,公司应当为最大化利润而管理供应链。这类做法往往强调规模经济,如大型单一经济作物种植园。这种以效率为中心的生产系统缺乏生物多样性,并可能加剧气候变化,甚至加剧社会不平等。另一项假设认为,只有通过大型核心企业对供应商施加标准要求,才能提升供应链的可持续性。在这种模式下,一些公司会为鱼类、棕榈油等产品的供应提出新规则。但是,已有研究表明该做法存在局限性。这些核心企业通常更注重削减成本,缺乏对当地环境的深入了解,有时可能在尝试实施可持续性标准时造成伤害。

  瓜兰德里斯等人表示,人类在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再生型供应链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不过,已有一些成功案例可以为制定指导原则提供参考。其中,第一项原则是比例原则,主张根据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承载能力来适度调整供应链活动的规模和范围。例如,南非某酒庄在其农场内保留了大片用于原生植被生长的土地。这不仅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还可以通过吸引益虫有效控制虫害问题,体现了对生态平衡的重视。第二项原则是多样节奏原则,认为各社区和生态系统拥有多样的节奏,这些节奏需要被识别和尊重。例如,管理者在规划种植、收割等活动时,应综合考虑气象、生物和营养等多个周期性因素。管理者也应意识到,当地社区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时间安排,这可能会与企业项目的时间表不一致。第三项原则是互惠原则,强调供应链中包括工人和社区在内的各参与方之间的相互依存和互利共赢。

  积极遵循上述原则可能会为供应链管理者带来挑战与机遇,包括找到协调供应链活动的新方法。瓜兰德里斯等人认为,与供应商建立协作关系,而非依赖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更有助于实现目标。未来,会有更多研究致力于促进再生型供应链转变为常态,而非偶然或例外。

  (刘雨微/编译)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程可心)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