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学者寄语祝福中国

2024-10-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西班牙“与中国对话”项目主任苏傲古(Augusto Soto): 

  75年间,中国一跃从曾经的农业大国转变为如今的工业大国。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以及最大的高速铁路网和几个科技领域的尖端技术。总部位于澳大利亚悉尼的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发布的“2024年全球外交指数”报告显示,中国驻外使领馆总数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外交大国”。根据66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拥有的驻外机构数量进行排名,中国在其外交网络中拥有274个驻外机构,排名第一。报告认为,中国比美国在非洲、东亚、太平洋地区有更广泛的外交存在。这充分凸显了当代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影响力。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形成一个和谐整体。当我们解读中国75年来的历史成就时会发现,中国注重将当前国情和发展远景相结合。中国领导人作为国家规划者的勤勉敬业,中国百姓长期以来辛勤耕耘的传统,都确保了中国的成功之路。此外,中国更喜欢与他人合作而非对抗。

  在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今天,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然而,可以预见的是,中国的进步以及现代化的步伐永远不会停歇,中国致力于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的理想之火也永远不会熄灭。在中国看来,没有必要进行所谓的“冷战”或“热战”,携手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努力,人类的美好未来就可以实现。中国深知,每个世界公民都渴望和平、发展和对话,并在此基础上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消除殖民主义残余、粮食和饮用水短缺、卫生系统危机和经济不稳定。展望未来,我祝愿中国更加繁荣昌盛、枝繁叶茂。

  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大海(Hassan Ragab):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我谨向中国人民表示衷心祝贺!这对于中国和世界而言,都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象征着中国在全球舞台上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作为一名深入研究中埃关系的学者,我希望中国继续为促进中埃和平、发展和国家间的相互了解发挥重要作用。我对中国未来的期待是,继续秉持合作包容的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与埃及等国的关系,为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繁荣的世界作出贡献。

  我曾多次访问中国,中国在教育和文化交流方面取得的进步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快速增长,这一点在中国大学与包括埃及在内的世界各地的机构之间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关系中得到了体现。孔子学院的发展和中国语言文化的对外推广对国家间的相互了解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为促进教育和文化交流所开设的学者出访与交换生项目,令我印象深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我想强调中国作为全球教育和文化桥梁的作用,将在未来几年继续加强。

  巴基斯坦瓦赫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兼系主任阿苏玛·阿里夫(Asma Arif):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这一里程碑时刻见证了中国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逐步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一员。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和技术革新,不仅重塑了中国的社会结构,还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经济的全球影响力随着20世纪末的经济改革、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关键转折而不断增强。如今,中国正在人工智能、清洁能源和太空探索等前沿领域,以全球领导者的姿态塑造未来。

  中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在可持续增长方向上迈出的积极一步,对于提高经济有效性以及推动节能减碳等绿色发展至关重要。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将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改善跨区域合作、加强区域投资中的环境保护,并针对环境管理提供更多技术援助。全球秩序的未来将取决于中国如何恰当地平衡国内发展与国际合作,以及如何运用智慧应对全球性问题。

  我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情感,可以说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得益于巴基斯坦科学基金会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我通过参与交流项目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的求学经历深深地影响了我,我的老师和导师们不仅传授知识,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中华文化的特征。中国人民的坚韧和毅力也令我无比敬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我衷心祝愿中国在寻求发展、维护和平、深化国际合作等方面不断突破,为构建一个更加包容、更加可持续的未来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白乐、刘雨微/采访整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程可心)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