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周年华诞,中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2024-10-11 作者:报记者 白乐 练志闲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各族人民共同为伟大祖国庆生。盛世庆华诞,同心筑华章。75载栉风沐雨,75载步履铿锵,75载勇毅前行……75年来,中国迈出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见神采、显底气;中国迈出的每一步,都印证着奋勇开拓、砥砺前行的中国步伐。回首新中国75年来走过的壮阔征程,并非一帆风顺、一马平川。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加速度”助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成绩单”为世界交上满意答卷。一个坚韧不拔、蓄势待发的东方大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一个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愈加接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岁月流转,时空更迭,中华民族始终在历史洪流中挺立潮头,始终以不变的初心与坚守,逐步抵达强国梦、复兴梦彼岸。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世界历史视野中的伟大事件 

  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标志性的年份。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28年浴血奋战后,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谈及此,印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阿什·纳莱因·罗伊(Ash Narain Roy)对记者表示,刚刚过去的10月1日对于中国人民而言,可谓是一个激动人心、倍感振奋的时刻。这一时刻见证着特殊的历史印记,也镌刻着深深的奋斗足迹。当我们将目光拉回75年前的时间长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堪称世界历史视野中的伟大事件,不仅极大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面貌与中国人民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国际格局与世界版图。这一非凡的转折点,为中国崛起成为全球性大国铺平了道路,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制度模式探索树立了光辉典范。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意大利籍副教授罗科·拉科尔特(Rocco Lacorte)感叹到,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回顾往昔,曾经贫瘠落后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如今的中国已在全球战略格局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在国际经济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这一时刻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挣脱了落后与贫困的沉重枷锁,为“全球南方”的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后,中国的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节点,新中国与旧中国的面貌判若云泥。

  “鸦片战争以来,随着百年屈辱史的到来,中国国力曾经历了一段由盛转衰的时期。然而,百年屈辱史并未带来失败主义的心态。相反,中国人民从未放弃改变自身命运的努力。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迎来伟大新生、重现往日荣光的历史性转机。”罗伊说。

  走出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诸多不可回避的现实困难。中国共产党以其克服万难的政治意愿带领人民突破重重困境,走出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展现出极大的国家事业发展决心和高度的理论创新勇气。历史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发展和完善的宝贵历程。

  谈及这一点,拉科尔特表示出极大认同:“成立之初的新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基础薄弱、发展不均衡,科技、教育等多个领域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的社会。面对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主观认识的挑战,中国共产党未曾退缩,在汲取历史经验与智慧的基础上,尝试并探索出了一条鲜明的‘中国道路’,这其中经历了反复试验与纠偏,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与耐心。”

  罗伊表示,面对中国社会涌现出的新问题与新状况,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善于革新、自我精进的治理态度,通过推出一系列创新性政策和举措克服了改革进程中的各种障碍。中国已从近代所倡导的“西学东渐”“以洋为师”转变为如今全方位的独立自主,尤其强调经济和科技领域的自立自强。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革命者和领导人从未试图让其他国家复制中国的价值观,而是选择鼓励自己、也鼓励他国寻求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拉科尔特指出,中国共产党秉持平衡且循序渐进的治理策略,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强劲生命力与适应性。“中国之治”得以持续深入推进的一大核心原因在于,中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根据国情变化灵活运用。“第一个结合”的结晶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避免了教条主义的束缚。与时俱进理念在中国获得了生动的实践。过往的经验积累与理论积淀随着时间的流逝熠熠生辉,为党的生命、国家的未来赋予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显著成就赢得赞誉 

  75年来,中国实现了多个领域的“第一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发展成就。在这一时间轴中,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出标志着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项项民生期盼变为发展清单,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成就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

  对此,罗伊深有感触。他提到,75年来,中国创造的诸多“第一次”令世界刮目相看。罗伊进一步阐述到,在中国,改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改革”二字的节奏和力度始终贯穿于发展的方方面面,让中国创造了现代化腾飞的奇迹。事实上,现代化并非“一刀切”现象。现代化并非西方化,更非美国化或英国化。如今,许多国际人士仍有一种误解,认为离开西方化就无法实现现代化。然而,有的国家因为过度效仿西方尤其是西方经济与技术发展之路,一度误入国家发展的歧途,至今仍在困境中挣扎。

  拉科尔特着重表达了对中国减贫事业的赞赏。他谈到,中国坚持不懈地推进减贫进程,使数亿民众摆脱了贫困枷锁,这一辉煌成就连“铁杆资本家”也为之赞叹。世界银行前行长罗伯特·佐利克(Robert Zoellick)曾高度评价中国减贫工作为“消除贫困的历史上最大的飞跃”。同时,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4亿人,这在一些人眼中难以置信,却是不争的事实。如今,所有中国公民都能享受到住房、衣物、食物、清洁饮水、教育和医疗保健的基本保障,如此情景在西方现代化模式下不可能发生。

  “中国近年来的科技现代化水平跃升尤为值得一提。曾经,谷歌、苹果等美国科技公司在全球占据主导甚至垄断地位。但如今,中国已开始在尖端技术领域与美国并驾齐驱。今天的中国取得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大突破,中国多家民营企业走出国门、在海外受到欢迎,成功适应了不同的当地文化环境。”罗伊接着说道。

  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不断推向前进 

  “今天,我们庆祝共和国华诞的最好行动,就是把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经过75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展开壮美画卷并呈现出无比光明灿烂的前景。”9月30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时这样强调。

  罗伊表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作为中国发展的领航者与掌舵人,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前瞻性的战略论断和科学理念。在习近平主席的引领下,中国攀登了一个又一个发展高峰。新时代之初,习近平主席作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判断,科学、理性而冷静;2020年,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2023年,面对席卷全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令人耳目一新的术语。在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总能把握时与势、洞察危与机。

  罗伊感叹道:“迈入新时代后,中国在世界各地的足迹与日俱增,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愈加广泛的接受度。这离不开中国领导层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与理解,从而赋予其卓越的管理才干。在国家治理过程中,中国领导人始终将儒家的‘仁’与‘和’理念融入政策制定之中。在近年来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曾经强调‘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习近平主席也曾经在多个场合强调了‘积跬步以至千里’的坚守。习近平主席指出,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够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朴素的语言道出深刻的道理,鼓舞着中国人民为梦想、为使命前进。”

  罗伊进一步阐述称,今年7月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一个里程碑式时刻的到来,也见证着今日中国的蒸蒸日上。此次全会的召开为中国人民描绘了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也向世界发出了一个信号,即改革仍是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生活的关键。

  “中国的崛起和西方的式微,正在改变两个世纪以来的国际形势,也带来了一场深刻的西方心态危机。面对自身无力改变现实的挫败感与日渐落后的事实,遏制手段、保护主义、管制措施等短视的做法很容易随之而来。值得庆贺的是,面对世界经济艰难前行、全球化进程放缓、民粹主义‘逆流’汹涌、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断等多重外部不利因素的阻碍与牵制,中国成功抵御了压力,在逆境中越挫越勇。”罗伊如此总结。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程可心)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