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感知涉及不同维度

2024-10-11 作者:方龄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何谓智慧?孰为智者?据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官网近日报道,该校智慧与文化实验室主任伊戈尔·格罗斯曼(Igor Grossmann)等人对来自五大洲12个国家的2707名参与者的智慧感知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知识、逻辑思考以及考虑他人的感受和看法都很重要。该研究项目由来自北美洲(加拿大、美国)、南美洲(厄瓜多尔、秘鲁)、亚洲(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非洲(摩洛哥、南非)和欧洲(斯洛伐克)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

  研究人员注意到,现有研究对智慧感知的异同存在观点分歧。有学者认为,智慧感知可能存在显著的、系统性的文化差异:强调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文化优先考虑分析和反思技能,注重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文化则重视社会情感能力,即使某些时候会与逻辑和理性思考的原则发生冲突。人类学和文化心理学学者还观察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情感、思想和身体感觉的关注程度不同,甚至缺乏特定术语来描述某种精神状态。也就是说,“智慧”可能是一种与特定文化相关的概念,在某些情况下缺乏确切的等价物,一个社会中被认为明智的行为在另一个社会中可能被视为愚钝。

  然而,认知、发展与社会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显示,不同文化在对智慧的判断上可能具有共性。首先,对自我和他人精神状态的反思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可能体现了某种普遍性。实证研究也发现了认知能力感知的跨文化相似性,而理性行为似乎与身体感觉等体验不同。其次,当人们意识到某种特质的重要性时,倾向于希望自己在这方面表现更好。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常都认为与智慧相关的特质是可取的,对他人与自我的社会判断可能会受到这种自我增强过程(self-enhancement process)的影响。最后,社会判断领域的理论学者认为,在大多数文化中,人们运用相似的他人知觉(person perception)维度,根据对方完成任务的能力和协调能力来评估他人。因此,社会判断的基本维度——分析能力和社会情感经验可能在不同文化中以相似的方式影响着智慧感知。不论哪种观点,对智慧感知的探讨都需要进一步的证据支持,而现有研究存在“全球南方”样本代表性不足等缺陷。

  在该研究中,参与者在没有明确正确或错误答案的背景下对目标对象进行比较。首先,关于特定对象的描述被提供给参与者;然后,参与者围绕与智慧相关的不同特征(如有逻辑地思考、留意他人的观点)对对象进行两两比较;最后,研究人员要求参与者对目标对象的智慧及知识能力、理解能力进行评分。分析显示,参与者的判断集中在反思取向和社会情感意识这两个维度上。反思取向包括逻辑思维、情绪控制和知识运用等特征,社会情感意识包括关心他人感受、关注社会环境等特征。这两个维度显现在该研究考察的所有文化区域,且都与智慧的外显归因有关。

  该研究将大众心理学和社会判断研究扩展到“全球北方”以外,展示了个人如何感知理想的认知特质和社会情感特质,对领导力、教育和跨文化交流等议题有所启示,是探索更普遍原理的初始工作。研究结果或有助于解释为何哲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在争论是否有两种智慧——实践智慧和理论智慧,以及二者的统一性问题。两种智慧可能植根于智慧感知的两个维度,未来的研究可以对此展开进一步探索。

  研究过程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英语术语中固有的歧义,如“understanding” 既可表示对信息的理解,也可表示对他人感受的共情。这种歧义在目标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的对应词,或是有着不一致的用法。为此,研究人员招募了一支由跨文化研究、语言学和人类学专家组成的团队,在材料的翻译、改编和验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研究人员围绕“智慧”“知识”“理解”等关键词进行了深入讨论,以保证文化适切性和语义准确性。在确定使用的术语时,需要利用经典的回译技巧并在专家间达成共识。同时,该研究还鼓励位于不同地点的研究小组报告在翻译中遇到的挑战,开展集体协商,以解决歧义问题并统一在目标语言中的对应解释。

  (方龄/编译)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程可心)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