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劳克林表示,包容性财富指标对一个国家创造的、能够带来福祉的各类资本进行评估定价,并追踪这些资本的变化情况。其涵盖的资本主要包括:人力资本,即人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生产资本,即人类活动创造的商品和服务;自然资本,即自然赋予的、为人类当前和未来带来福祉的所有资源;社会资本,即社会内部形成的社交网络。从理论上讲,如果人均包容性财富呈增长趋势,那么人口整体的未来福祉也将随之提升,这也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前提。
在理论层面,包容性财富指标有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荣休教授帕萨·达斯古普塔(Partha Dasgupta)的著作《人类福祉与自然环境》(Human Well-Being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和已故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马丁·魏茨曼(Martin Weitzman)的著作《收入、财富与最大值原理》(Income, Wealth, and the Maximum Principle)等文献作为支持。在实践层面,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已对包容性财富衡量了多年。世界银行在2005年的报告《国家财富在哪里:衡量21世纪资本》(Where is the wealth of nations: measuring capital for the 21st century)中,首次发布包容性财富的全球估计值。此后,世界银行发布了三次重要的更新报告,并对方法进行了重大修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则从2012年开始衡量包容性财富。
在主要经济体正式采纳包容性财富指标体系之前,仍需解决一些细节问题。麦克劳克林等人通过对比分析世界银行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计算方法,揭示了这两大组织在衡量各国包容性财富上的差异,特别是在自然资本的评估上。尽管两大组织使用了相似的数据集,如化石燃料、矿产等非可再生资源,以及渔业和森林资源等可再生资源,但在资源估值上采取了不同方法。世界银行通过计算未来收益的现值来衡量自然资源的价值,这涉及对未来预期收益进行贴现(即按照一定的贴现率将未来的价值转换为当前价值)以确定这些资源当下的价值。相比之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使用的是固定的会计价格,这种价格被称为“影子价格”(shadow prices),它们以当前的市场价格为基础。世界银行的方法侧重于未来潜在收益的当前价值,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方法侧重于使用当前市场价格来估算资源的当前价值。
方法层面的差异使两大组织对自然资本发展趋势的解读各不相同,并对各国现行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提出了不同看法。以卡塔尔为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显示,卡塔尔在人均包容性财富增长方面表现欠佳,因此其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世界银行的衡量结果却显示,卡塔尔的人均包容性财富实际上在增长。麦克劳克林等人还发现,其他国家的包容性财富数据也存在矛盾情况。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个国家的人均包容性财富正在下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则认为有45个国家处于下降状态,且两者的名单几乎没有重叠。如果按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标准,被世界银行归类为人均包容性财富处于增长状态的34个国家,应当为下降状态。麦克劳克林等人表示,不同方法得出的包容性财富数据之间的不一致性,导致了对各国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估的混乱,这使得相关国家在制定有效政策以促进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受到阻碍。
麦克劳克林等人表示,为提升包容性财富指标的公信力和认可度,亟须统一评估标准。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方法各有千秋,但关键问题在于,国际社会应致力于达成一种共同的方法共识,而非争论哪种方法更胜一筹。若无法解决包容性财富的衡量问题,各国可能不会充分重视这一概念,继而造成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减缓。
(刘雨微/编译)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