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改革同行评议机制

2024-09-03 作者:赵琪/编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如今,知识生产普及化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期刊编辑部审校稿件数量的不断增多,给参与同行评议的研究人员带来了一些负担。近日,世界大学新闻网刊发文章探讨了当前同行评议机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以期未来更好地推进科学传播。 

  文中提到,目前国际学术界知名度较高的期刊在同行评议环节上都面临一定的挑战。很多大学和科研机构在进行招聘、选拔晋升和开展成果评价时都会将候选人期刊论文发表情况作为参考标准,而研究人员也习惯了通过这种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能力。但随着知识生产逐渐普及化,一些研究人员开始抱怨同行评议流程耗时过长,会让自己的研究结果过时。还有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审稿人时间仓促或存在偏见等情况会导致评议意见质量低下,不具备建设性。虽然部分编辑部引入了双盲评审以缓解上述问题,但大多数期刊编辑部仍然依赖单盲评审。 

  与此同时,期刊编辑部也在烦恼,由于投稿数量庞大,他们很难找到可靠、高质量的审稿人。有报道称,编辑部通常需要发送20份以上的评议邀请才能为1篇稿件找到1位愿意评议的审稿人。此外,很多国际知名期刊的编委会通常由来自发达国家的研究人员主导,因而很难找到更具多样性背景的审稿人。由此产生了非主流主题和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审稿人代表性不足的问题,这不但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人员发展创新性思维,同时,也给审稿质量、审稿时间等方面带来一系列挑战。 

  此外,那些收到大量评议邀请的审稿人工作量激增,也会影响他们的审稿质量。由于评议工作具有自愿性质,很多时候,研究人员不得不对评议邀约精挑细选,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同行评议机制出现危机。如何在不破坏同行评议机制核心原则的同时对其进行调整和改进,已经成为值得学术界深入探讨的议题。 

  有学者建议,从三个方面改革同行评议机制。一是提升包容性。当前,虽然审稿人数量在上升,但其覆盖范围还有待扩大。例如,女性审稿人数量较少,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人员也需要更多地参与到同行评议活动中来。二是推出激励措施。很明显,仅依靠学者的自愿行为来开展同行评议是不够的,还需要采取更多的激励措施。例如,当审稿人完成一定数量的评议工作后,或许可以部分免除其在开放获取期刊中发表论文时需支付的文章处理费;在科研项目评价或职业评价中,也可将同行评议工作的完成情况作为评价标准之一。三是提高透明度。尽管双盲评审流程提高了评议的透明度,但程度还不够高。有条件的期刊编辑部可以尝试组织“三盲”评审,尽量克服审稿人偏见这一问题。 

  应对上述挑战需要人们发挥协调作用,从而有效控制同行评议机制相关问题的出现。与此同时,尽管同行评议机制存在一些挑战,但这也说明,全球科学研究发展进程正在加快。因此,同行评议机制需要不断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推进科学传播。 

  (赵琪/编译)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程可心)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