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直升机”式社会流动

2024-06-12 作者:陈禹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官方网站近日刊文报道了该校教育学院教授安娜·蒙特福德-齐姆达斯(Anna Mountford-Zimdars)和副教授尼尔·哈里森(Neil Harrison)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显示,旨在提升社会流动性的举措不应局限于摆脱现实的“直升机”政策,即鼓励少数表现优异的孩子“逃离”所处环境,更需大力发展当地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提供与之相关的就业机会和终身学习机会,让年轻一代有更多更好的选择。一些组织机构推出的计划,其基础是让年轻人在另一个地方过上新生活,但这并没有真正解决让他们身处困境的问题。

  这项研究的参与者通过“直升机式流动”方案离开了弱势社区,他们在采访中表示,自己从慈善机构提供的海外名校学习机会中受益匪浅,或继续深造,或获得了薪酬丰厚的工作。他们具有“适应力极强”的特点,善于通过创造性的方式积累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此外,大多数人经历了对原有生活方式的“大规模逃离”,用与新环境保持一致的习惯取代原有的习惯。研究人员发现,没有证据表明这些学生新近所处的“更精英的地位”给他们原本所在社区的结构性不平等带来了直接影响。也就是说,“直升机式流动”模式可能缺乏激发受益人家乡社区变革的反馈机制。

  蒙特福德-齐姆达斯表示,这类“直升机计划”不以挑战造成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再生产结构或增加当地就业机会为目标,其对个人来说是有价值的,可以作为短期的“断路器”来破坏特定的匮乏模式,但并不寻求破坏针对大多数人的机会结构。尽管这些来自弱势社区的国际学生在后续的学业或就业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绩,然而,支撑这种流动性的变革原理就像一架直升机:个人“得救”了,但教育和贫困方面的结构性劣势仍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直升机”式流动可能会在不经意间使不平等合理化,进而使不平等永久化。这是因为,它使少数“值得的弱势者”脱离原环境,而把那些可能在不经意间被贴上“不值得的弱势者”标签的人抛在身后。“直升机式流动”可以营造一种让人感觉良好的烟幕,而在烟幕背后,是现有的教育和劳动力市场体系无法为许多年轻人提供机会的问题。

  研究人员表示,为集体问题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并不等同于社会变革,为作为个人的英才提供特殊待遇,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对他们所经受的不平等问题不在结构层面予以充分承认和尽力应对。关于个体社会流动性的励志故事,有可能最终反而会为持续的不平等合理化添砖加瓦,因为这种做法被认为是选贤用能,是对个人能力和技能的公平反映。此外,专家学者们在指出缺陷的同时,也要为改变现状提供积极可行的替代性方案。结合英国的情况,研究人员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第一,流动性计划可以寻求拓宽视野和目标。例如,要求受益人通过访问母校等方式回馈他们原先的社区。考虑到技术的发展和受益人在地理位置上的迁移,可能会有更多创新的方式让他们参与学校之外的活动。这有望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使受益人不再局限于计划的直接参与者。不过,要进行深思熟虑的评估与周期性回顾,以免变成象征性的行动。第二,在慈善计划之外,英国的“向上拉平”议程也带来了另一种愿景,即在进入精英学校和高校获得丰厚回报的路径之外,开辟新的路径,在当地社区增加良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研究人员认为,逐步提升教育的系统性公平,可能意味着在学历与职业教育方面提供更多的“本地好选择”,以及将就业机会和终身学习联系起来,为更多年轻人提供较短距离的流动性。这些政策旨在使更多的年轻人受益,使那些愿意留在家乡的年轻人的职业机遇和生活水平能够赶上或超过其父辈。

  (陈禹同/编译)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程可心)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