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牢牢把握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职责使命,全面贯彻落实主题教育的总要求和根本任务,扎实有序推进主题教育各项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团委、中国社会科学网联合开设【社科青年说·主题教育笔谈】专栏,邀请青年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理论和学术优势,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畅谈学习体会,激发广大社科青年的学习动力和行动自觉,为奋力开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境界作出更大贡献。
傅正,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哲学、中国近代史、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曾在《哲学研究》《近代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出版专著一部,主编文集一部。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一重要讲话深入系统地阐释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关系等重要问题,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党的文化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殷墟遗址考察时,首次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要求,这是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进一步深化。相较于过去的提法,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申和强调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要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加突出了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中华文明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根植于古老的历史传统,又能开辟现代化的广阔前景。对于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求我们既尊重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又能够吸收一切外来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使中华民族“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概括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方向。中华文明是连续的,从来没有中断过,也不可能被随意打断。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可能搞“全盘西化”那一套,西方那套现代化道路不适用于中国。我们现代化道路的前提就是走中国道路,或者说,“突出的连续性”的实质就是中国道路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反对将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强加到中国人民头上。同时,中华文明不是固步自封的,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自我革命的历史。中华民族不是一诞生就是今天这样的,她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道路,是不断吸收周边文明的优秀成果,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结果。“创新性”决定了我们今天仍将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仍将不断改革自己,不断开放吸收外来先进成果。
突出的“统一性”“包容性”指明了中华民族的内部关系,即中华民族具有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一体是多元的前提,统一性是包容性的前提。没有统一性,就无所谓包容性,就无所谓多元并包,反过来说,没有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的包容性,统一性也是不牢固的,它充其量只是机械的统一,而不是有机的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只有坚持共同体内部各民族的平等交融,才能真正落实这条主线,才能真正实现这个目标。
突出的“和平性”指明了中华民族的对外关系。中国没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传统,这个特性投射到今天,就要求我们反对某些国家的霸权,反对某些国家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今天国际形势仍不太平,某些国家死抱着冷战思维不放,热衷于强化北约军事组织,热衷于打造亚太“小北约”。这是与中华民族根本对立的,也必将遭到中国人民的一致反对。不搞霸权、反对霸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我们党的对外方针政策,更是中华文明特性使然。
上述五个突出特性包含了两对辩证关系:第一,坚持民族本位和坚持开放创新的辩证关系;第二,坚持统一和坚持包容的辩证关系。这两对辩证关系在中华民族对外关系上的延伸就是和平性。它们既根植于我们民族的历史传统,又决定了我们将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在现代化过程中将坚持什么样的原则。
坚持“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列宁主义来自于国外,工人阶级又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二者都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果。那么,应该怎样处理这些外来或现代因素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面临要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从五个方面论证了“结合”为什么是必由之路。第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第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我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因”,又是我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果”。
之所以是“因”,是由于中国历史传统本来就与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具有契合性。中国传统文化中固然不乏封建糟粕,但也存在许许多多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理想和实践。例如《礼运》有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墨子》有言:“兼相爱,交相利。”《孟子》有言:“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有言:“涂之人可以为禹。”须知中国近代仁人志士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时,绝不是“一块白板”,倒毋宁是“带花纹的大理石”,正是由于深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们才会天然地亲近马克思主义,才会本能地接受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同时,这些进步人士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本身就是以中国的方式去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之所以是“果”,因为历史已经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解决好了,中国共产党人才能领导中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过去我们党对于中国具体实际认识不足,盲目照搬苏联经验,犯了“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苏东剧变以后,有些党员同志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原则,认为西方资本主义才是现代化的唯一道路,犯了右的自由化错误,以至于“党内也存在不少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问题,存在不少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问题”。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同时避免“左”和右的两方面错误,使得中国能够始终走在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上。
第三,“‘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基。社会主义是全人类共同的理想和方向,共产党人丝毫不会怀疑,一切人类文明或迟或早都将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但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和文化传统,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也不可能跟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一模一样。马克思主义保证了我们现代化道路的社会主义根本属性,中国化则使得我们的现代化道路拥有中国自己的特色。
第四,“‘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第五,“‘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则特别凸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点。过去我们主要强调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得不够系统,这是有缺憾的。“中国具体实际”可以表现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社会生活领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这些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生产蓬勃发展、政治制度日趋完善、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水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文化领域取得更大的进步,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要求更加迫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不仅是我们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更是对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要求我们在把握自己的文化主体性的同时,丰富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新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这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对于文化工作的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建设领域的重要一环,其责任之重,不言而喻。
在共产主义最终实现以前,人类社会总是充满着斗争和博弈。当今世界大规模战争打不起来,意识形态的斗争却越来越激烈,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之中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这是一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一方面,“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另一方面,“要秉持开放包容”“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这就是要求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斗争领域,既要坚持独立自主,又要吸收先进文化成果为我所用。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巩固和发展自身的文化软实力,赢得意识形态战场的斗争,并把中华文明带上新的历史高度。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通盘认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与“两个结合”的五个方面,我们才能真正从整体上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要求,才能真正把握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主要方向。
对于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是鼓励,也是压力,更是动力。之所以说是鼓励,是因为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事业;之所以说是压力,是因为党和人民对于文化建设的期待更高,落在我们肩上的担子也就更重。但归根结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给我们带来的是动力,明确了我们今后文化建设工作的奋斗方向。我们应该牢牢抓住“两个结合”这根线索,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振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贡献青春力量。
推荐阅读:
【社科青年说·主题教育笔谈①】王怀乐:在“两个结合”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