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牢牢把握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职责使命,全面贯彻落实主题教育的总要求和根本任务,扎实有序推进主题教育各项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团委、中国社会科学网联合开设【社科青年说·主题教育笔谈】专栏,邀请青年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理论和学术优势,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畅谈学习体会,激发广大社科青年的学习动力和行动自觉,为奋力开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境界作出更大贡献。
马托弟,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敦煌学、医疗社会史、唐五代史。曾在《中国藏学》《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州学刊》《敦煌学辑刊》发表论文数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和追求。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指明了方向、擘画了蓝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含义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党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如何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必须解决的时代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立足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创造性的提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这要求我们在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既不搞厚今薄古,也不搞厚古薄今,而是本着科学的态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科学地、扬弃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时代性、现代性的内涵和特质。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意义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观念等,对今人仍然具有很深刻的影响,可以为当前社会的建设、发展、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取精去糟后的对社会发展有益的部分,但我们仍旧不能照单全收,否则就会陷入守旧复古的错误思想之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恰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这一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也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之策。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求。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将他们演绎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鼓吹为“普世价值”,大搞“西方中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将建设现代化国家等同于“西方化”。对此,我们要立足人类历史发展的事实和规律,旗帜鲜明的反对这一错误观点。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族特性、价值体系、文化传统、奋斗目标、社会问题等都各有特色,要建成现代化国家要与本国的客观实际相适应,其实现途径是多样性、多元化的,而非所谓的“西方化”一途。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现代化的基因,发展出了以“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为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坚定“四个自信”的逻辑起点,这就要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铸就了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能够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从而坚定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进而夯实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的基础,达到坚定“四个自信”的目的。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根基,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其中所具有的统一性,决定了中华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其所铸就的自信自强、和平包容的民族品格,可以为化解风险挑战提供有力支撑,可以为化解国际、地区纠纷提供有益启示,可以为人类和平相处提供有益启迪。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当前,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新的起点上,要牢记新使命、践行新职责,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伟大号召。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还是创新性发展,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服务于文化强国建设,进而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贡献。因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在新时代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途径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与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相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则是他们互相成就、结合的结果,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因此我们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要与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相结合。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加强对中华文明历史的研究力度。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认知、了解、掌握中国的历史。要理解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及未来中国,就必须要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这就要求我们更加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因此,我们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必须加强对中华文明历史的研究力度,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化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本着科学的态度,继承和发扬,将其与当今中国发展相结合,发挥其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培育新一代年轻人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荣誉感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壮大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队伍。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总结提炼中国理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立足于古代中国、现代中国的实践,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发现未来中国的途径,离不开理论的发展和科学体系的构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旗帜鲜明的反对“崇洋媚外”的错误思想,在全面研究中国的基础上,总结中国经验、提炼中国理论,如此才能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另外,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也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在开放包容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闭门造车。相反,中华民族一直以来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善于学习其他文明的优点,汲取其他文化的养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以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文化的交流,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的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结合时代条件,展现中华文化的时代风采。
总之,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担负起推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
推荐阅读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