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青年说·主题教育笔谈①】

王怀乐:在“两个结合”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2023-06-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者按: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牢牢把握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职责使命,全面贯彻落实主题教育的总要求和根本任务,扎实有序推进主题教育各项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团委、中国社会科学网联合开设【社科青年说·主题教育笔谈】专栏,邀请青年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理论和学术优势,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畅谈学习体会,激发广大社科青年的学习动力和行动自觉,为奋力开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境界作出更大贡献。

 

 

  王怀乐,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史。曾在《当代中国史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合著《中国农村发展与社会治理研究》(第二作者,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参著《新时代这十年(2012-2022)》(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中国学手册·新时代中国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当代中国出版社、重庆出版社2022年版)、《新时代的政治建设》(当代中国出版社、重庆出版社2022年版)等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关键所在。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奋斗,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在革命、建设与改革进程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坚持“两个结合”,对于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全党思想意志行动,始终保持党的强大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创新的宝贵经验

  马克思主义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为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没有中国今天发展的巨大成就。

  一部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结合新的实际,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新的实际出发,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我们党历经艰辛、饱经风雨,在进取中突破,于挫折中奋起,从总结中提高,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两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这一经验饱含着成败和得失,凝结着鲜血和汗水,充满着智慧和勇毅,新征程上,我们必须继续总结好、运用好这一经验。

“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时代化才能充满生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根本途径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做到“两个结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中国之“的”,才能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才能更好地解决中国的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时代在发展,思想理论也要发展。因此,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单纯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简单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当年所说的话来套今天的中国实际,也不能简单拿党过去提出的一些具体理论观点和由此产生的具体政策举措来套今天的工作,而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什么事情都要看一百多年前是怎么说的、几十年前是怎么说的,不能越雷池一步,只能亦步亦趋,那还怎么前进?!那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才能根深叶茂。“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新征程上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永无止境。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坚持自信自立,增强历史主动。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充分吸收其中蕴含的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格物究理的思想方法、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坚持守正创新,坚定政治方向。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中国实际。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既有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又有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坚持系统观念,注重统筹协调。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坚持胸怀天下,拓展国际视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不排斥吸收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我们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武装自己,不断创造人类文明新的辉煌。

  在“两个结合”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我们不仅要注重理论学习,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更要注重理论结合实际,用科学理论指导工作,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不断提升工作效能,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青春力量。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