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㊸】

王超华:以世界历史视野认识和研究中国式现代化

2022-12-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阐释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团委、中国社会科学网联合开设【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栏目,邀请青年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理论和学术优势,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聚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系统化、学理化阐释。

 

 

 

  王超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欧洲中世纪史、英国经济社会史,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宣部“马工程”项目多项,著译作品多部,在各类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系统开展现代化研究,重新审视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全面总结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提供参考,成为当务之急。习近平总书记致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的贺信中再次对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出要求,我们要以贺信精神为根本遵循,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不断提高现代化相关课题的研究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西方现代化道路不具有普遍意义

  现代化是世界近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16世纪以来,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率先开启现代化进程,并通过对外殖民来推广其现代化模式,先后在某些地方(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取得了成功。据此,西方理论家构建出“西欧中心主义”的现代化理论,即现代化就是“西方化”(或“西欧化”),西欧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是世界上唯一可能成功的现代化模式,西欧社会之外的所有民族和国家只能遵循这个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

  然而,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伴随着贫富两极分化、阶级矛盾对立、生态环境恶化、国内社会动荡、国际关系紧张等突出问题。例如,西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始终没有解决共同富裕问题,这无疑是由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1845年,恩格斯以《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向我们展示了在资产阶级的疯狂压榨之下,英国无产阶级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陷入极度困乏的悲惨境地。20世纪中后期,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E.P.汤普森(Edward Palmer Thompson)在《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一书中详细记述了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尤其是女工、童工所遭遇的恶劣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直指不平等的财富分配机制没有使经济高速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甚至导致广大劳动群众生活水平的严重恶化。实际上,即便是在完成现代化、建立所谓的现代福利国家之后,西方世界和民众离共同富裕仍然遥不可及,贫困现象不仅没有被完全消除,而且贫富差距还有扩大倾向。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在完全复制欧洲模式取得成功的地方,无不是本地居民被几近赶尽杀绝、完全以西方白人主导的现代化。在曾经是西方殖民地的广大亚非拉地区,全面引进西方制度模式不仅没有带来现代化,还造成了当地政治混乱和经济社会的长期停滞。进入新世纪的二十年来,全球史观的兴起和学界关于东西方经济“大分流”的讨论愈加表明,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处于不发达状态的时代背景下,近代西方原生性的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是一种例外,其模式并不具备普遍性意义,而且也不能经过简单复制或模仿就能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获得成功。因此,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注定只是人类通往现代化的一种选择,但绝不是唯一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现代化是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对于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而言,全盘西化既不能带来现代化,也不可能为亿万人民接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带领中国人民谱写了崭新的历史篇章,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财富分配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之路,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与西方式现代化相比,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解决了十四亿人的吃饭问题,还在中国现行标准下解决了近一亿人的绝对贫困问题,在做大蛋糕的同时也分好了蛋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追求共同富裕的康庄道路上稳步迈进。例如,中国式现代化深入挖掘中华文化中的“家国一体”“集体主义”历史传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举国体制优势,在短期内快速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在若干国家战略科技领域实现赶超。由此,中国可以只用几十年的时间,在很多方面走过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甚至数百年走过的路。在新发展阶段,我国新型举国体制在科技自立自强和国际科技合作辩证统一的条件下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立足全球科技竞争大背景,激发各种创新主体的活力,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领域集中发力,正在实现由“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变。同时,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逐渐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成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充分证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而且深刻改变了世界面貌和格局。历史和实践已经表明,也将继续表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

 

不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水平

  作为世界历史研究者,我们要深入开展现代化史研究,反思人类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比较世界各国现代化模式的不同特征,深挖现代化与文化传统、政治架构的关系,总结现代化史的经验与教训,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第一,反思西方现代化历史进程并展开理论批判。对于五百多年来西方现代化进程及其自身特点,我们应加强研究和总结。对于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渊源和发展线索,我们应进行系统梳理和全面反思,同时跳出上述理论的陷阱和束缚,拒绝以西方为中心和标准的学术判断,坚持运用全球和多元化视角重新审视西方现代化历史进程及其原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第二,深入开展现代化比较研究。我们应延续罗荣渠等老一辈学者开创的中国学界开展现代化比较研究的优良传统,将研究视野扩大到全世界,将西方现代化理论所忽视的印度、中东、东南亚、非洲、拉美等国家和地区纳入考察范围,从历史长时段系统考察世界各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特点,从而为当前和将来的现代化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国际坐标系,在比较中进一步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和优势。

  第三,提炼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探讨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方案造福世界的可能路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构建世界现代化新格局贡献了智慧和力量,给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我们应避免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常见错误,将传统与现代进行割裂,要搞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以此为基础总结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我们应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传播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声音,在深化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和认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应对各种全球性风险和挑战。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世界历史;现代化史;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赛音)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