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推进乡村振兴

2024-03-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在青年人口外流背景下,部分地区以“饺子宴”等形式,充分调动在村人口,营造和谐温暖的氛围,成为乡村社会治理的创新之举。图为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一个社区中独居和空巢老人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帮助下一起包饺子。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图片网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5月底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凸显了人口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位置。从人口学观点看,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乡村人口,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因此,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关注乡村人口转变新格局,更加重视人口要素的支撑作用。2022年和2023年,我们分别对东部某省的88个和473个农村社区的人口发展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发现乡村振兴正面临人口结构转变带来的严峻挑战。对此,我们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乡村社会面临的人口形势及其影响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下,乡村社会面临下述四方面人口压力。

  第一,乡村人口流出,乡村振兴缺乏“主力部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城镇化发展迅速,虽然近年来城市化进程有所减缓,但仍在大量吸引乡村人口,尤其以青壮年为流出人口主体。2022年,所调查的88个村中,只有一个村的常住人口略微多于户籍人口(101%),其他村都存在人口大量流出现象,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比平均为64.9%,其中有25个村(占28.4%)的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比低于50%。在2023年调查的473个村庄中,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比平均为67.1%,其中21.7%的社区低于50%,两次调查的数据非常接近。劳动年龄人口是农村流出人口的绝对主体,虽然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仍然占户籍人口的55%左右,但只占常住人口的40%左右,有的村甚至不到10%。两次调查数据表明,“长期在外打工的青年人占比”平均超过52%。乡村人口数量的持续萎缩和“空心村”的大量出现,使乡村振兴的人口基础面临严峻挑战。农村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大幅减少,在村劳动力以老年人为主,导致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农民队伍缺乏“主力部队”,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失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缺口。

  第二,老龄化加剧养老负担,乡村消费能力不足。人口老龄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重大问题,农村的老龄化问题尤其需要关注。2022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8亿人,占总人口的19.8%,其中农村的老龄化程度约高于城镇8个百分点。两次调查数据显示,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例均已达27.7%,而占常住人口的比例则更是高达34%以上。在2022年调查的87个村中,有37个村的老龄化程度超过50%,21个村超过60%,老龄化程度严重偏高,成为名副其实的“老人村”。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畸高,一方面,使老年抚养比提高,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加重,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的任务愈加任重道远;另一方面,农村老年人口相对微薄的养老金和脆弱的养老能力,也限制了农村提振消费的潜力。

  第三,少儿人口持续减少,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后继乏力。以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出生人口持续减少为标志的“少子化”是导致我国人口发展出现“负增长”的根本原因。统计数据表明,2022年我国0—14岁少儿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只有16.9%,在农村总人口中占比甚至更低。我们2022年对87个村的调查数据显示,14岁及以下少儿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例为16%,其中有15个村低于10%。究其原因,一是随着乡村人口向城市的“举家迁移”,越来越多的少儿人口跟随父母进入城市,“留守儿童”越来越少;二是和城市一样,近年来农村青年的生育意愿明显下降,出生人口不断减少;三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部分育龄人口,特别是生育旺盛期育龄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少儿人口持续减少,虽然使“留守儿童”的规模和比例有所降低,但是从乡村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看,这也导致乡村人口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和活力不足。

  第四,乡村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人才振兴任重道远。根据“七普”数据,2020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1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8年,而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明显低于城镇,也低于城乡平均水平。由于乡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低,青壮年人口流失,农村经济水平低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导致乡村振兴所需要的各类人才短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乡村产业振兴的长期推进。根据我们2022年关于“乡村人才”问题的调查,在得到有效回答的85个村中,有65个村没有新型职业农民,占76.5%;63个村没有电商,占74.1%;51个村没有种粮大户,占60%。关于“振兴项目”问题,在得到有效回答的88个村中,45个村没有乡村振兴项目,占51.1%;20个村没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占22.7%。

  把握乡村人口新形势综合谋划乡村振兴

  人口城镇化、农村人口总量减少、老龄化程度持续提高、劳动年龄人口继续流出、“空心村”进一步增多,这些都是农村人口格局变化的大趋势,必须加以正视。各级部门在乡村振兴相关文件编制工作中应重视人口要素的作用,坚持人口高质量发展,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人口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根据乡村人口数量、结构、素质的实际变化来谋划乡村振兴,创造有利于发展的人口总量势能、结构红利和素质资本叠加优势。

  第一,把“老有所为”和“为老服务”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振兴应始终坚持并落实乡村人口的主体地位,依靠乡村人口来振兴乡村。各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应针对老龄化程度加剧形势,更多发展适合现有乡村人口特点、能够为其带来真正利益的项目和活动,充分调动乡村人口的积极性,提高其参与程度,使乡村振兴具备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注重发挥老人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使其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实施应对乡村人口老龄化战略,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第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工商资本助力乡村振兴。工商资本为乡村带来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要素,在助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当前乡村人口新格局之下,要进一步引导工商资本助力乡村振兴。在多主体参与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政府应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优化乡村营商环境,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人才和资金等要素自由流动,为乡村人口带来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实际利益。

  第三,探索“联村发展”新模式。对于人口流失特别严重的人口“空心村”,立足乡村产业发展,融合党建,探索跨村域联建共建、跨村产业联合发展、跨村共享公共服务机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为乡村提供一种可复制、可操作的村庄再组织化“联村发展”创新模式。

  第四,优化乡村人口资源配置,为乡村振兴聚才蓄力。继续完善优化城乡人口双向流动政策,积极创造条件,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让农村的环境留住人,特别是让一部分年轻人热爱农村。支持更多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和进城农民工等返乡、下乡创业就业,健全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电商,最大限度发挥人口因素的能动作用,优化乡村从业者结构,改善乡村人口结构。同时,通过科技下乡、培训下乡、发展老年教育等方式,着力提高乡村人口整体素质,促进乡村人口高质量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农村人口转变新格局与乡村振兴研究”项目(22ARK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关键词:人口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余朋翰(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