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之声】运用好“六个坚持”指导中国边疆学学科发展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2023-06-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编者按 为党育才、为党献策是党校始终不变的初心。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教育处(院党校办公室)联合中国社会科学网开辟“党校之声”专栏,集中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第47期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的学习成果。院党校将充分发挥学员专业优势,鼓励学员结合党校学习成果撰写理论文章,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提出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将在党校期间学习成果融入到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分析之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六个坚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坚持”全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要深刻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内涵,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切实把“六个坚持”贯彻落实到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是继“5·17”重要讲话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当前国内外新形势,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深化发展作出的重要判断。笔者多年从事中国边疆问题研究,这一重要的判断对中国边疆学学科发展与研究的深化,尤其是“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意义重大。中国边疆学作为研究我国边疆历史与现实问题的重要学科领域,以中国边疆安全与发展为观照,旨在立足古今中国边疆实际、解决边疆问题。新时代,统筹“两个大局”下的中国边疆问题复杂多样,边疆的有效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地位突出。中国边疆学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从学科特点本身出发,还是面对内外局势的复杂性,都要求必须建构和完善其自主知识体系。从中国边疆学的研究旨趣看,“六个坚持”的核心要义与理论内涵对其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各个方面都有极强的吻合性,运用好“六个坚持”指导学科发展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对于推进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建设与完善意义重大。

  第一,立足中国边疆实际,以边疆各族人民为中心,解决边疆安全与发展突出问题,服务党和国家边疆治理大局,是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落脚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治国必治边”的战略角度看,“中国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显然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前提。那么,如何实现中国边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立足中国边疆实际,以边疆各民族人民为中心则是根本宗旨。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的重要讲话中,针对立足中国实际有过形象的表达:“要解释现实的社会问题,开什么处方治什么病,首先要把是什么病搞清楚。要把好脉,中国身体怎么样,如果有病是什么病,用什么药来治,对这心里要透亮透亮的。号脉都号不清楚,那治什么病?”中国边疆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是历经数千年逐步形成,不同时期特点不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无论是历史时期的历代边疆治理和民族交往交流,还是当今边疆发展、稳定和周边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只有立足中国实际,依托我国丰富的历史文献、考古发掘,依托我国边疆地区人民、经济、社会等资料和资源开展相关研究,将边疆各民族人民作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出发点,将论文写在祖国边疆的大地上,才能得出符合我国边疆国情的研究认识和结论,只有这样的认识和结论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边疆治理大局,维护边疆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坚持自信自立,拥有中国话语是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立足点。话语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的立足点,中国边疆学话语体系构建更是彰显我国在边疆领域的中国之路、中国之治和中国之理的核心要义。作为描述或表达特定学科或专业领域知识结构与总和的知识体系,其建构的前提是要有其最基本的话语表达。对于中国边疆学而言,尽管随着边疆问题的多样化,研究内容和知识结构越来越复杂,但其最根本立场和话语表达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笔者以为,中国整体疆域观和边疆观是中国边疆学话语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要首先明确的基本问题。首先,历史上的中国疆域与边疆民族问题一直是历代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从国家发展史、政治史、民族关系史、区域发展史等各个角度都需要从整体和全局上对历史上的边疆问题进行较为清晰的梳理和解读,进而来诠释历史上的“中国”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过程,以及如何底定了今天的中国。其次,今天有关边疆问题的内外局势都要求我们应摒弃理解偏见和思维惯性,从整体性视角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形成的过程。一方面,当前域外涉边疆问题的复杂化和“去中国化”研究的挑战,基本都是强调区域或区域史的特殊性,试图将区域与整体割裂,以区域史代替整体史,达到解构中国疆域整体性的目的;另一方面,无论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些学术观点或民族工作思路都不同程度将一个、统一、一体和共同作为核心,强调的都是整体国家观和疆域观。

  第三,以问题为导向,突出中国边疆的特殊性是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关键点。所谓自主知识体系,关键在于是独立自主性,对于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而言,除了上文强调的立足中国边疆实际之外,还应当以问题为导向,强调边疆的特殊性,这是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原则,否则边疆问题研究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边疆研究也成了无所不包的领域。笔者以为,关于以问题为导向,突出中国边疆的特殊性,应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其一,要弄清楚中国边疆的基本内涵和性质,不应该将边疆的内涵与外延泛化;其二,在多学科交叉研究中突出边疆研究的特殊性,不能仅仅将边疆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学界关于中国边疆内涵或性质的探讨由来已久,但是随着讨论的越来越深入,并没有达到“越辩越明”的结果,似乎问题越来越复杂。新时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加之全面参与全球化治理,我国的边疆已经由传统的陆地边疆、近海海域向深海远洋、高空宇宙、信息网络等有形或无形的多维形态转变。传统的边疆和全新边疆形态交织一起,为新时期的边疆治理和利益权衡带来了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适时更新边疆观念,坚持系统性思维,以应对新形势的发展。但是在边疆问题处理和研究过程中,依然不能脱离陆地边疆和海洋边疆基本内核,要明确所有的边疆新形态都是在传统边疆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而目前学界讨论众多边疆概念,其中个别概念已经脱离或超越了边疆的核心意涵。此外,将我国边疆核心问题界定在传统意义的陆疆和海疆上,对于一些工作的开展和问题的处理相对清晰一些,否则就会陷入极为复杂的境地,并不利于边疆问题有效解决和利益的维护。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应当避免学科本位主义的再次出现。中国边疆作为一个复杂的研究领域,不是单一学科研究能够解决的问题,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已经是必然趋势。那么淡化学科界限,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多元主体超学科发展模式,将是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努力方向。未来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在边疆问题方面无论是深化研究还是人才培养,都应当突出边疆的特殊性,以问题为平台整合学科,进而产出切实有助于边疆问题解决的应用性成果和人才。

  第四,坚持守正创新,达到融合古今、汇通中外、兼济天下是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突破点。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这不仅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向纵深发展的需要,也是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系统观念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提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时也强调,“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20世纪80年代,中国边疆研究就开始从边疆史地向边疆学转变,坚持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之所以转变的重要原因就是要实现古今的融合,为边疆现实服务。中国边疆研究自身的特征和需求,决定了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首要的突破点就是实现古今的融合,达到传统知识体系与当代知识体系有机结合。在文明互鉴的基础上,实现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内部自洽与外部汇通是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另一个突破点。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要凝练中国边疆问题研究的标志性概念、原创性理论,并展开系统性阐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疆学理论框架、逻辑体系、表达方式,进而实现在国内说得圆、讲得明、有共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体系,要有一套完善的话语体系,这不仅仅是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需要,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摆脱西方思想、理论、观念在边疆领域“去中国化”的需要。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要在理解和认清世界上其他相关知识体系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做到让世界读懂中国边疆,打造易为周边国家、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表达,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提出具有中国立场、中国智慧的边疆研究理论体系、研究范式、主张和方案,与西方学界展开平等对话,进而彰显有关边疆问题的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自觉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这不仅是建构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需要,也是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学理要求。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北部边疆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关键词:六个坚持;中国边疆学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