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现代化工业化的历史逻辑和文化基因

2023-06-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参观中国历史研究院时,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人员中的一员,我倍受鼓舞,深受教育,进一步增加了做好科研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文化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高度概括,深刻地把握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对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在工业革命之前,中国曾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GDP约占全球的30%,代表着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生产力和文明,是一个真正的中央之国。然而,工业革命揭开了人类发展的新篇章,也是旧中国逐步落后于欧美国家的开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是世界上最落后的国家之一,GDP只有全球的3%左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只用70多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变,比先行工业化国家少用了近100年时间。70多年来,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不仅工业行业门类齐全,而且还形成了与之配套的运输体系、产业布局、产品市场及规划体系,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品生产国和出口国,50多项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我国不仅通过改革开放快速地实现了本国工业化,而且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通过工程技术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帮助落后国家开始工业化进程,其涵盖的人口至少占全球的一半以上。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工业化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论述从文化层次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历史逻辑,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具有深刻的理论创新和现实意义。

  第二,“两个结合”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法宝、文化根基。

  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相比,新中国70多年是很短暂的时间。但是这70多年,却是使中国重新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70多年,是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70多年,也是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为全球工业化作出巨大贡献的70多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总结了“两个结合”能够成功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性,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进一步解放了思想,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是“两个结合”的成果,是“五个突出特性”的成功典范。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无数仁人志士作出巨大努力和牺牲,但最终宣告失败。事实证明,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工业化,只有坚持“两个结合”。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当前推进的新型工业化、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仍为世界表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宏伟目标的背后,除了我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物质基础外,更基于我国拥有坚实的中华文化底蕴,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两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第三,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将积极推进学科融合、促进工业史研究等工作。

  工业化起源不在中国,但是中国把全球工业化推向高潮。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大规模经济建设也形成了大量工业遗产和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代表的工业文化。新中国工业文化和工业遗产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建设工业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的真实写照。开展工业文化、新中国工业史研究有助于增强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加坚定的经验借鉴和精神力量。建议把工业文化、工业遗产、工业史研究列入文化传承研究领域,利用大数据、现代媒体等先进科技手段,通过学科交叉和融合,推进中国工业史研究。

  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新纪元,工业史也是当今的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史,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需要多学科共同开展研究。为了推进中国工业史的研究,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代管的中国工业经济学会成立了中国工业史专业委员会。近年,工业经济研究所积极支持科研人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开设中国工业史选修课。但受多种因素限制,工业经济研究所有关工业史、工业文化、工业遗产的研究成果有限,工业经济研究所愿意与兄弟院所一起共同开展相关研究。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关键词:现代化工业化;历史逻辑;文化基因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娓(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