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伟大号召 担当文化使命

2023-06-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一高屋建瓴却又客观实际的重要论述,不仅解答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所在,也解答了中国文化何以称得上“源远流长”,中华文明何以称得上“博大精深”。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开宗明义阐释了文化传承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传承并非只是口号和形式,也并非只是简单地修文学史,而是要在对典籍的收藏保护和研究挖掘基础上、在全面认识和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历史的基础上,加强研究阐释,坚持学以致用,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建设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的五个方面突出特性的总结,进一步凝聚了思想、统一了认识,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释。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只有从历史的连续性来认识中国,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理解现代中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塑造了中华民族底色鲜明的进取精神和无畏品格;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的融合统一,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展示并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历史取向、和谐格局和开放胸怀;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决定了中国在世界文化整体建设发展中的角色始终是建设者、贡献者和维护者,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国际和平与发展,有利于世界和谐与繁荣。

  通过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基与灵魂,也是推进中国历史不断进步发展的能量与源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首先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尊重、理解、传承;在此基础上,才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建设好适应于我国国情、适应于新的历史起点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永葆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才能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共享中华文明优秀成果。

  通过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明因其突出的特性,具有生生不息的力量,守正而不守旧,尊古而不复古;五千多年文明史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是建设世界和平的文明,是贡献全球发展的文明,是维护国际秩序的文明,而不是文化霸权、强加于人、对抗分裂的文化。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完全可以保持自信,尤其要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之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四个自信”的体系化建设不断得到丰富完善与创造发展,尤其是“文化自信”不断得到强化与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突出强调了文化建设在治国理政全局工作中的重要位置,深刻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四个自信”始终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文化自信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坚持走自己的“道路”,我们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征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将经验升华为“理论”、具化为“制度”。以文化为根基,以道路为方向,以理论为指引,以制度为保障,我们才能“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才能“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在“两个结合”中,习近平总书记重点阐释了“第二个结合”,深刻解答并解决了当下诸多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通过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冲突的、排斥的,而是契合的、相容的。马克思主义是来自西方的理论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二者虽然来源不同,但在诸多方面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契合性。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这种高度的契合性,是价值观的契合,是精神文明的契合,正是因为二者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所以二者具备了结合的可能性。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这一论断,以战略家的视野和思想家的高度,破解了新时代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我们要敢于解放思想、革故鼎新,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通过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互相成就的,造就了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是时代赋予中国、值得世界共同期待的伟大使命。

  马克思主义虽然是来自西方的理论,但却在遥远的东方得以生根发芽,这本身就是中华文明兼容并包的有力证明,更是中华民族展现在世界面前的中国奇迹。自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一百多年以来,一代又一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先驱,以无畏的信念和开拓的精神,不断丰富、发展、践行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保持着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深耕厚植,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不断发展的实证结果。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不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的“种子”根植于中国,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开出具有中华文明特性的“花”,结出中国式现代化新文化之“果”。

  通过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真正转化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转化为现代文化,在此基础上所造就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才能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才能有力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才能巩固文化主体性,才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五千多年的历史,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百多年的实践,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我们要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伟大号召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证明二者是可以有机结合的,也是必须结合的。这是新时代交给我们的重大课题,也是新征程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贯通古今,融通中外,立意深远,思想深邃,意义重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响应伟大号召,担当文化使命,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文化使命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刘颢婧(报纸)赛音(网络)】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