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高瞻远瞩的全球治理观

2023-05-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长期以来,全球治理困境受到世界各国瞩目,如何应对困境、推进全球治理有效发展也成为各国外交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随着国家主义回归,大国之间竞争加剧,国际合作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国际合作更难达成。同时,相对于具体解决全球治理困境来说,全球治理的方向成为更重要的问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全球治理的方向代表着世界的未来走向,它取决于世界各国人民的抉择。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全球治理观高瞻远瞩,将应对全球治理困境寓于未来的大方向之中,对世界和人类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超越主客体关系的二分逻辑倡导主客体和谐共生

  从一般意义来说,全球治理被视为针对全球性问题的治理,与此相适应就形成了主客体二分的逻辑,也就是在全球治理中,人们习惯从主客体关系层面关注主体对全球性问题的治理成效。但在现实中,却出现了全球性问题越治理越凸显的困境。究其原因是全球性问题的产生无不受到人类自身活动的渗透和影响,有很大的“人为性”。而随着人类实践能力的增强,这种人为性也在不断扩大,早已从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转变为人类对环境的介入和控制。全球性问题的“人为性”、人类在地球环境中的绝对优势地位,实际上已然告诉我们:以往全球治理中主客体二分的逻辑思维已不能适应变化的现实,以这种逻辑不可能解决全球治理的困境,相反,很多困境可能就是由此带来的。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注重“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理念。在国家发展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主客体相融合的观念,将经济和科技的进步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以造福于人民、造福于子孙后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成为中国发展实践中的指南。新冠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指出“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不断触及自然生态的边界和底线。要为自然守住安全边界和底线,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第76届联合国大会时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强调在疫情的冲击下,要共同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的新阶段,在六点具体倡议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之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在全球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总体来说,人类与全球性问题之间已不是主客体的二分关系,而是具有“主体间性”的特征。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深度介入已经彻底改变了环境的客体性质,因而人与环境都是主体,是共生的关系。“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治理中所坚持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及“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主张,是着眼于人类的未来而提出来的,不仅引领中国的发展,也将引领世界文明的进步。

超越规则的“西方化”与对抗推动国际秩序走向公正合理

  全球治理是规则治理,规则是实现全球治理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二战后逐渐形成的全球治理体制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协调和规范作用。然而,由于许多规则是在维护西方发达国家既得利益基础上建立的,因而呈现出明显的“西方化”特征。近些年来,全球治理的规则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甚至变成了竞争的工具,这就使其“西方化”甚至“武器化”倾向更加显著。如果各个国家都在工具理性下去追求个体或小集团的私利,就必然使全球治理碎片化,世界的整体福祉将难以实现。

  那么,在大国制度竞争的背景下如何推进全球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管全球治理体系如何变革,我们都要积极参与,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世界和平稳定提供制度保障。”在这里,中国以公正合理的大方向来把控大国间的制度竞争。首先,防止大国间的制度竞争从根本上破坏国际秩序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维护联合国的权威,要维护多边主义的基本框架,“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其次,努力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推动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最后,在全球治理新规则的制定中把握主动权,坚持公平正义的大方向。“积极参与制定海洋、极地、网络、外空、核安全、反腐败、气候变化等新兴领域治理规则,推动改革全球治理体系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2022年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其中对数据安全、生物安全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安全等都提出了中国的治理理念,在这些新领域,形成了中国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公平正义是世界各国人民在国际关系领域追求的目标。在当今国际关系中,公平正义还远远没有实现。追求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坚持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因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治理规则和秩序中倡导公正合理的方向,是有中国国内坚实的制度基础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完全能够承担起这样的责任:以公正合理、公平正义为目标,推动并引领全球治理体制的变革进程。

超越全球价值冲突 倡导新文明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治理的有效推进需要全球价值的支撑。国家间日益相互依存和全球性问题的存在,使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命运联结在一起,全球主义理念和人类整体的生存发展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价值取向。然而,在大国竞争以及疫情的影响下,全球价值冲突被凸显出来。这种全球价值冲突比较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西方国家将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因素嵌入全球供应链以及全球安全领域之中,以“价值观”为导向,主张“脱钩断链”或安全对抗。二是国际社会身份政治凸显,强调群体认同模式,追求群体的特定目标与诉求,从而带来群体之间的冲突性,而身份政治所体现的差异属性和工具属性,弱化了人类作为“类属性”的普遍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全球治理观首先肯定了文明间差异性的存在,但同时指出文明间的差异性并不必然导致冲突,而可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强调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这些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西方的“文明冲突论”和“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观,为不同文明的共存共生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的是世界整体的发展性和进步性,它不仅以促进个体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为目标,充分体现对个体差异的包容性,而且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为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凝聚个体共识,共同实现美好生活。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立足于“类属性”来思考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球性危机的惊涛骇浪里,各国不是乘坐在190多条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只有“同舟共济”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只有认清方向才能创造人类美好未来。

  总之,在全球治理面临困境之际,不只是思考如何去应对的问题,还需要为全球治理的未来设定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的全球治理观高瞻远瞩,超越了单纯的应对思维,放眼于未来的目标走向,超越了国家间的种种分歧,着眼于长远的世界和人类的整体发展。近年来,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实际上也是从不同方面为未来的全球治理规划蓝图,以引领全球治理向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作者系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吉林大学东北亚地缘政治经济研究所所长)

  审核:李建军

  责任编辑:隋萌萌

  新媒体编辑:王村村 张雨楠 翁腾月

关键词: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隋萌萌(报纸) 闫琪(网络)】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