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理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3-05-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深刻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积极探索。深刻把握这一重要论断的内涵要求,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自然是生命之母,人类因自然而生。人类可以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绝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伤害大自然,最终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森林茂密、水量丰沛、田野肥沃的地区,而生态环境的衰退导致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衰落。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相处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和文明的兴衰演替。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共生共赢的关系,人类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西方现代化模式下,人类无节制地索取甚至破坏自然,使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发生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损失巨大,引发人们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在我国这个14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影响将是世界性的,绝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这超越了西方传统现代化理论,必将推动人类文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范式演进。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支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价值追求,至今仍启迪着我们要把大自然与人类文明紧密联系起来,尊重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我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人均资源能源禀赋严重不足,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油气、铁、铜等大宗矿产人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我国加快发展将面临更多的能源资源环境约束。因此,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须坚决摒弃西方发达国家大量消耗资源能源、严重污染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老路,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使命宗旨的价值旨归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增进民生福祉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生态环境是关系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执政党使命所在。”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也是为了民生,源自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生态环境在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人民群众对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的期盼越来越迫切,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使命任务。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对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要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面临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重点是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全链条,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健全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制度,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持统筹协调、节约优先、两手发力、内外畅通、安全稳妥,坚持“碳减排”与“碳增汇”双向发力,健全碳排放法律法规、碳排放交易机制,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固碳能力,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本文系2023年广西马基地共建项目“六个维度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要求”研究成果五】     

  (作者系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自治区党校基地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晏清】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