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铸魂、优术:构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思政工作新格局

2023-05-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交融交汇。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各种思想思潮交互涌动。这些都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必然造成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做好培根、铸魂、优术的工作,才能开创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政工作格局。

  培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国的高等教育就是要坚持“四个服务”的发展方向。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教育工作和高校发展也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立足国情,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把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同时,必须准确把握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新趋势,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做好后继有人的工作,引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必须坚守高校课堂教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高校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课程建设则是立德树人的主要载体。落实立德树人就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思政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让大学生在知行合一中体会国情变化、社会发展进步,认清自身的历史使命。课程思政要肩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任务,更要肩负培养具有历史担当人才的重任。只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才能真正彰显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彰显立德树人中的真理力量。

  必须打牢青年学生道德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面对复杂的世界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诱发青年大学生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确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求真、向善、塑美,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帮助青年学生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成为有爱有德有情怀的人。

  铸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首要工作就是要引导青年学生全面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理论意义和丰富思想内涵,真正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善学善用、真学真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青年学生的新实践,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生的专业特色,带着问题做、联系实际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青年学生把火热的青春绽放在创新实践之中,把坚定的理想信念践履于为人民服务之中,把青春梦想践行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必须坚持以党史育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党史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也是青年学子读懂中国最好的老师。它能详细地告诉我们,为什么一条小船能够诞生一个巍巍大党,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敢教日月换新天”,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中国人民让积贫积弱的中国“换了人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思政育人功能,按照“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的要求,既要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遗迹、演绎红色文化、讲述红色故事等活动,又要开展研学实践、文艺演出、志愿服务、主题宣讲等特色活动,还要借助AR、VR等现代技术,以及微信、抖音等平台实现立体式媒体传播,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必须坚持以情怀滋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的统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素有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家国天下”情怀和深沉厚重的精神追求。千百年来,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灵魂之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引领青年学生树立全球视野和世界胸怀,引导学生自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人类命运紧密相融,增进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砥砺青年学生立志报国、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示范引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学校党政管理部门要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辅导员、班导师为主体的学生工作队伍要做到实践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心理育人。专任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做到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科研育人。确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育人目标、育人方式形成相嵌、链接、互补、共生的协同育人合力,以教师的担当滋培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优术:坚持以人为本工作方式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工作理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立足点就是尊重学生差异,服务学生是着力点,激励学生是支撑点。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层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要重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又要正视思想政治水平、生活方式、民族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既要服务学生,以青年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为切入口,想青年学生之所想,急青年学生之所急,又要激励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青年学生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层面,既要关注学生内在自觉与自律意识的培养,又要完善制度化管理。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使“以人为本”理念内化为心中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教育目的。

  必须发挥日常生活思政育人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政治仪式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先后设立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家宪法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政治仪式活动增强了人们的情感认同,积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时而新、顺势而为,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在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可以结合国家重大政治纪念活动,也可以利用“七一建党纪念日”“国家公祭日”“国庆节”等政治仪式,嵌入主流价值观,增强政治认同,产生情感共鸣,提升政治历史体验,使政治仪式在穿越历史时空中彰显新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必须拓展思政育人新载体。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主动适应青年特点和需要,丰富思政载体,抓住青年学生“网络原住民”的属性,主动“上网”、及时“跟网”、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贴近学生、服务学生。既要加强课堂、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出版物以及各类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和社团活动等传统的传播方式,还要加强学校的门户网站、学校官方微媒体平台、学校公众论坛等新型传播方式。通过高校的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及时传达党和政府最新的大政方针、时事新闻,用“接地气、有灵气”的话语唱出唱响主旋律,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再编码和再表达,使大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力。

  【本文系教育部一般项目“政治仪式推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在机理和实践路径研究”(21YJA710050)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福建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齐泽垚】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